我学会了欣赏他人作文

文思都 人气:1.23W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学会了欣赏他人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学会了欣赏他人作文

我学会了欣赏他人作文1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妈妈,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太严格了,布置这么多作业,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呀!”

“爸爸,我们班有个同学太顽皮了,经常不做作业,还欺负女同学。”

“外婆,弟弟不听我话,又不读书,跑出去玩了!”

小时候,我对别人的缺点很讨厌,总是向家长抱怨,说他们这不好,那不好。爸爸妈妈也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儿,听听就过去了。但有一天,妈妈却一反常态,把我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给我教育了一番:“孩子,你这样说别人是不对的。你一直看到的是别人的缺点,可他们身上也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呀!从今天起,不要再抱怨了,睁大眼睛,去寻找他们让你欣赏的地方吧!”

我刚开始不太相信,觉得他们没什么可取之处;但仔细观察了几天后,我发现那些貌似不起眼的任务,身上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的老师虽然布置作业太多,但是他对每个同学都十分关心,在学生遇到难题时耐心地为他们讲解;那个男同学虽然调皮,可是运动细胞发达,在运动会上为我班争取到了几项第一名的好成绩;弟弟呢,虽然爱玩了些,却十分孝顺,经常给外婆按摩、捶背。在这些优点的衬托下,他们在我心中也变得可爱了起来。我突然明白:以前他们身上并不是没有优点,而是我缺少一双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啊!

从那以后,我不再抱怨了,而是努力寻找并欣赏生活中的美:在清洁工身上发现了勤劳,从残疾人身上体会到了乐观,在雄鹰身上学到了奋斗的精神,从石缝中的小草身上感受到了坚定的信念。我不断发现着,欣赏着,也充实着自我。原本沉浸在烦扰、抱怨的灰暗世界的我,用心灵的曙光为这个世界画上五彩斑斓的图案。啊,我完全陶醉在对美的欣赏之中,学习他人优点,不断完善自我,欣赏就是美的眼睛。

同学们,你们还在为别人的缺点而抱怨吗?那么,请试着打开那一双美的眼睛,去欣赏别人的光芒吧!你一定会发现,他们将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受,生活将带给你全新的色彩!

但是,欣赏并不是盲目的欣赏,我们还要有一双判别美的眼睛,分出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我们要做到“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让自己欣赏美的眼睛更加澄澈,让自己更加完美。

“在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始终坚信着这句话。让我们睁大美的眼睛,努力去发现、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吧!

我学会了欣赏他人作文2

以前的我只懂得去欣赏自己,却忽略了他人。但是现在的我也懂得了去欣赏他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也是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欣赏他人。

有一位法国大作家,他十分的有才学,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他懂得去欣赏每一个人。他是这样说的:“每一个人都有它的闪光之处。我们应该懂得去欣赏对方的闪光之处,自己也许并不觉得怎样,但是对方却可以因此而斗志昂扬。“

有一次傍晚,下着柔柔细雨,漆黑的街道偶尔会路过几个人,这时这位大作家独自一人出去散步,在他前方的不远处,有一位卖火柴的小男孩。他走到这个小男孩的面前,望着小男孩黯淡的目光,他问:”你怎么了,怎么不回家啊?“”我没有家,我是个败家子,我一无是处。“望着这个自卑的小男孩,这位作家不免有些同情。于是他给小男孩一张纸和一支笔,让他随便写几句话。小男孩写完后把纸递给作家,作家看后,连声赞叹小男孩写得好,不仅字漂亮,而且语言也很优美:"你很有作家的天赋啊,如果稍稍培养,长大定是位大作家啊”男孩听后,甚是兴奋:“真的吗?"作家回答:”是的,你写的很棒。“说完,作家买了几根火柴就走了。作家走后,男孩似乎看到了一缕阳光,他充满自信,心中无比的激动。这是她第一次被人欣赏,他没有想到,原来自己也有优点。

自从那次以后,小男孩便发愤图强,一边打工一边自学,作家的话时刻浮现在她的脑海中,深深地影响着他。20年后,他也成为了一名知名的作家,当记者采访她的写作经验时。他说:”是一个善良的人把我从自卑中救了出来,他懂得欣赏我,使我有了写作的动力,才有今天的成功。“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去欣赏他人,因为欣赏是一种美。

我学会了欣赏他人作文3

欣赏,一声喝彩,一个微笑,一片掌声,一叶眼神,几下赞誉,都是欣赏.

然而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言语动作,却有着神奇的力量--因为--它意味着欣赏.

当你坐在观众席上时,你是否只是一言不发、默默的观看着舞台上的一幕幕?此时,你如果为表演者发出一声喝彩,给予一片掌声,或许他们会因为得到

认可而在舞台上释放着最耀眼的光芒;或许他们在那时出了意外,因你的鼓励而

在舞台上重获新生;亦或许他们因你的欣赏……

当你如鱼儿般游走在茫茫人海中时,你是否把擦肩而过的人视为一个完全的陌生人,面目表情的继续行走?遇见?离开?此时,如果你给行人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独到的眼神,或许他们会变得自信,认为自己并不是不能干,只是自己还没有完全认识自己而已,原来这个世界欣赏我的人大有人在,从而萌发奋斗的念头,一路向前;或许他们会变得谦虚,别人能够欣赏我,我应该做得更好……那么,这微笑会升华成天使的微笑,这眼神会成为造就信念的眼 神,不是吗?

当你在不断评析别人的文章的时候,你是否只是一味地批评?假如你给这篇文章几下赞誉,作者或许会不那么自卑,相信自己的文笔;或许他会感激你,是你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学会欣赏,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情趣和光彩,为我们的心灵保留一方神圣。

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流传一段因欣赏而成金兰之交的千古佳话。这不是欣赏的成就吗?

人生的欣赏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株植物。欣赏是精神的鼓励,激励着没一个孤行无助的人,同时也造就了一个个哲人。

----一老艺人在接头卖艺,因其琴声悠扬,令人感动。拉完一曲后,过路人纷纷献爱心,转眼间,钱已装满一个罐子了,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位艺人并没有像普通艺人那样很快露出笑容。这时一位游人抬起手来,为其鼓掌喝彩,卖艺人的眼睛湿润了。可见,卖艺人是哲人,他等待的是欣赏,是知音。

没有欣赏的人生乃至世界是可怕的,那将是孤独的、黑暗的,没有人承受得了。那样就会破坏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心灵之约。

学会欣赏吧!让世界美好,让家庭温馨,让人与人少一份陌生,多一份了解。

我学会了欣赏他人作文4

“假如你作为圣洁的天使而存在,你将如何看待魔鬼那邪恶的灵魂?”上帝突然这样问我。

我不确定我一定会怎么做,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我们不能总是用有色眼睛给予评价,要学会站在另一个角度去欣赏。

天空告诉我,要欣赏大地的生机勃勃;

飞雪告诉我,要欣赏落叶的纷飞散落;

水草告诉我,要欣赏游鱼的自由洒脱。

如果我是麻雀,我不会取笑燕子的懦弱,而是佩服它有勇气长途跋涉。

如果我是燕子,我不会羡慕黄鹂那华丽的外衣,而是把笔挺的西装当作唯一的穿着。

如果我是黄鹂,我不会嫉妒百灵拥有清脆的嗓音,而是侧耳倾听,用掌声附和。

如果我是百灵,我不会蔑视鹦鹉的媚态,而是称赞它对“外语”的不断探索。

如果我是鹦鹉,我不会讥讽苍鹰好高骛远,而是学习它在碧蓝的天空翱翔,没有被关在金丝囚笼的困惑。

如果我是苍鹰,哦不会嘲笑麻雀目光短浅,而是带它分享贴着苍穹滑翔的'快乐。

如果我是 ……

其实,无论我是什么,任何事物都有值得欣赏的一面。即便是转瞬即逝的流星也罢;即便是夜空隐约的残月也罢;甚至是依靠地下的尸体,才得以烂漫的樱花 ……它们同样散发着值得欣赏的另一种美。

当东方升起第一轮太阳,我放下挡在眼前的手臂,让阳光透进心底。我确定,世间万物都有值得去欣赏的一面,只要不被世俗的乌云遮蔽,换个角度,换种心情,不论是别人还是自己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假如我作为圣洁的天使而存在,我想,我会宽恕魔鬼的灵魂,不再逼迫他换上洁白的羽翼。在每一个天国之门大开的日子里,我都会微笑着,向着上帝,祈祷;我学会欣赏,魔鬼独特的另一面!

我学会了欣赏他人作文5

哲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发现了,我不就是一个没有欣赏能力的人么?

美的是徐志摩的那片雪花,飘过大地,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希望;美是纪弦的那片槐叶,沾着故乡的泥土,淡淡掠过,给人生带来怅惘。可是这些美你发现了么,欣赏了么?

那日见春未到时从墙角边找到一丝绿后,我便明白了,世界上有数不尽的好东西。以前的天真与幼稚好像什么也不懂得,时报时怨的一切,好像不再是今天的一切了。或者路边的残枝败柳到了沙漠便成了红杨绿柳,或许,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欣赏方法,美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意义吧!

或许就是那新绿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欣赏,知道了什么是美。

也不知是不是我从学了欣赏后,见什么都是美的。当看到“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萦绕在耳畔时,便会欣赏为那一种淡淡的美。

当听到“密林含余清,远山隐半规“的诗句,便会欣赏成一种凄美从血液中划过。或许,世界上能被欣赏成美的事物太多了:

凄美:后主的凭栏、乐天的滴思、屈原的遗恨从我们的思绪中划过;壮美:若虚水中揽月、东坡对江水长叹,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给多少人带来喜悦;绝美:润之击水,放翁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多少人做出了正确的人生选择。

这或许就是欣赏的魔力,一路徘徊在欣赏的旅途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株小草装扮了我的梦想。一路奔涌人生道路上,看浪花溅起、潮起潮落。一个贝壳点缀了我的青春。正如泰戈尔所言:“使生命如夏花之绚烂。”

我坚信,欣赏,在于生命的积累;生命,在于欣赏的点缀。一路放歌,学会与欣赏同行。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