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综合实践教案汇总10篇

文思都 人气:1.77W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综合实践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综合实践教案汇总10篇

综合实践教案 篇1

第一课时重阳节溯源

活动背景: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称敬老节),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可是,由于现在的孩子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倍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反而淡漠了他们的尊老敬老的意识。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孩子们感恩祖辈的情怀,让感恩成为孩子们一种自觉行为习惯,于是,我结合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设计了重阳节敬老活动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这一活动让孩子们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去探寻重阳节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思想上受到熏陶感染;并通过一系列的尊老、爱老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

活动目的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称敬老节。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

2.通过调查、访问、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

3.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懂得“孝敬长辈,尊老敬老”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准备:

(1)活动时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

(2)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前通过多种方式搜集“重阳节溯源”相关内容资料,准备交流。

活动对象:七年级学生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内容:重阳节溯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20xx年10月2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前段时间,我们就围绕“重阳节溯源”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查活动,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来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二、自主活动,成果展示

(一)重阳节溯源活动

1、小组一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小组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介绍重阳节的由来1:

首先请组员一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今年的10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3、小组二介绍重阳节的由来2: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小组二组员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小组三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小组三组员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在民间,关于九九重阳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有个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修炼了几年后,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发现恒景脸色难看,就对恒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祸,想避开灾祸,你必须做一个红布袋,用红布袋装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东面远望。到山上,务必喝点菊花酒,这样灾难就会过去。”恒景照办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带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发现所饲养的鸡、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费长房的告诫,外出登高才逃过一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便传开了。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赏花本身就是一项对身心很有益的娱乐活动。

活动总结: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习俗、传说故事等相关文化知识,感受祖国重阳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受到熏陶感染及通过一系列的尊老、爱老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综合实践教案 篇2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让学生根据不同节日,自己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并按方案自己过节,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组织过节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落实任务,分工协作。

三、活动过程

1、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去年你们是怎么过的?今年准备怎么过呢?

2、充分讨论:怎样过节才有意义。

(1)在学生交流今年准备怎么过节的基础上,围绕怎样过才有意义再次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明白节日活动有参观、访问、联欢会、故事表演、文娱比赛、手工和手工制作、体育竞赛、游戏、劳动等多种开工,丰富多彩。究竟选择哪些活动开工,应根据节日的内容及本地实际情况决定。

(2)选定的节日应选择哪些活动内容?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统一的意见,即确定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方案。确定了活动内容后,还必须制订具体的活动方案,让每位同学思考自己的活动方案如何设计,并在学生间进行设计交流,评出最佳活动方案。

3、过节活动

让学生按评出的最佳方案准备分工协作,开展活动。教师作为活动一员,参与学生组织的活动。

四、活动小结、评价。

综合实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情意领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发现鞋子的造型美、色彩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认知领域:了解鞋的文化背景,了解各种各样鞋的结构和款式。

操作领域:学习运用各种纸材、绳线等制作一只自己设计的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鞋的文化背景,了解各种各样鞋的结构和款式。学习运用各种纸材、绳线等制作一只自己设计的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难点:作品的评价方法,创新使用材料设计制作,体现审美性和实用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鞋子实物及作品若干件、剪刀、双面胶、各种彩纸、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剪刀、双面胶、各种彩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揭示课题师:小小船儿整一对,坐着客人有十位。

白天坐船赶路忙,走遍天下不用水。(生答:鞋子)

(板书——鞋)

师:说说你家有哪些式样的鞋子?生答:……(略)

2.出示“虎头鞋”,激发兴趣。

师:老师这里有一双鞋子,你们看看有什么特殊之处?生答:……(略)

3.师:生活中鞋子的式样可以说千变万化,我们今天就一起到鞋子的世界里看看吧!

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鞋

二、新授1.了解中国古代鞋的历史(1)介绍两家上百年的老鞋店师: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中国古代就有漫长的做鞋历史。北京有两家上百年的老鞋店——“内联升鞋店”、“同生和鞋店”(出示两家鞋店的照片)。

“内联升”鞋店创建于1853年,距今已有140年了,“内”指大内宫廷,“联生”示意顾客穿了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生三级。当然,现在内联升鞋店的顾客是普通百姓了。

“同生和”鞋店于1902年在天津创建,清朝大臣铁良亲笔提写了一幅对联“同心协力功成和,升官冠戴财源多。”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同生和鞋店是1932年开业的。

(2)了解古代人穿的鞋师:古代人穿的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到古代画家的作品里找找看吧!(出示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A、《罗汉图》——刘松年(宋)

师:中缝浅口棉鞋(和尚、罗汉的鞋子)

《浴马图卷》——赵子昂(元)

师:靴子(马夫的鞋子)

B、《麻姑献寿图》——任伯年(清)

师:草鞋(农民的鞋子)

C、古代的鞋子,了解古代鞋子的质地、款式、花饰等特点。

①商周时期的鞋②西汉时期的鞋③明朝时期的鞋④古代女鞋、官靴⑤少数民族的绣花鞋E、展示现代的鞋子,了解鞋子的穿着季节、穿着场合、款式、材料等特点。

师:鞋子美不美主要看款式、质地和色彩。设计师在设计鞋子也主要从这几个角度去创意思考。看!这些鞋有的还出自平常妇女之手。你觉得哪双鞋最美?为什么?

生答:……(略)

2、创设情境——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设计最新颖?我们将颁发“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

3、教师示范A、画——用铅笔画出鞋底、鞋面、鞋跟的形状;B、剪——用剪刀剪下“鞋底”、“鞋面”、“鞋跟”;C、贴——用双面胶将它们一一组装;D、装饰——运用剪贴、绘画等方法装饰鞋子。

师:只要肯动脑筋,你手边的材料一定可以装饰得很美。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视。

师:参考四种鞋底形状,设计一双自己的品牌鞋!(出示四种鞋底形状供学生参考)

综合实践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1.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又称秋节,仲秋节,八月节。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睦,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自古以来,团结,团聚,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

2. 活动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以及民间习俗纪念的内涵。了解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习俗,能对节日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初步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的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以及网络等资料了解并解决问题

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立于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动手做月饼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团结互助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和宝贵的财富

  活动实施

1, 实施时间:20xx年2月--------4月

2, 实施方法:一,利用网络,电视,书籍等获取信息

二,调查访问,开展调查研究

三,亲自动手实验,学习做月饼

3, 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从已知到未知,激发探究兴趣

1, 谈话确定总课题和分课题

(1) 从古诗《静夜思-----李白》及有关中秋节幻灯片引出节日,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深入调查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确定调查内容产生子课题。

(3)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归纳问题,筛选可行性的问题并形成调查课题: 总课题:子课题:1. 节日来历2. 节日习俗3节日故事4节日诗词5节日食品6节日物品

2. 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由组合成研究小队,确定各小组组名,分6个小组调查

(2)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子课题的活动方案

3. 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综合实践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2、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

3、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知识与技能: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难点: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

(1) 学生课前捉到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等。

(2) 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

(3) 供学生实验用的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特制的纸盒(里边涂黑,盖子上开个长条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平时大家都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让大家猜猜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板书:蜗牛)

2、检查学生捉到的蜗牛。说说你在哪里捉到的蜗牛?

二、观察蜗牛

1、 发给学生放大镜,谈话:同学们,这是什么?(放大镜)你能用它来干什么?(观察蜗牛)(板书:观察)

2、现在就请大家仔细观察蜗牛,并把它画下来,你可以给你的蜗牛起个名字。

3、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画的蜗牛。

三、研究蜗牛

1、你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方面?

2、找到和你研究同样问题的伙伴,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你们准备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研究你们想了解的问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

3、根据各小组所研究的问题,分别给学生提供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等实验用品。

4、提出实验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实验前能不能给你们的实验结果先做一个预测?各小组的记录员要做好实验研究记录。

5、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点拨)

6、汇报交流研究成果: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预测的结果一致吗?

四、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对蜗牛的研究,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能不能根据你对蜗牛的了解,给你捉到的蜗牛设计一个家,饲养它,让它成为你的好朋友呢?

五、回家观察(雨天、晴天)

综合实践教案 篇6

一、实施对象:三(7)班全体同学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春节的习俗

②了解春节的由来

③了解春节的吃文化

【能力目标】

①能对于“家乡的春节”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并组成研究小组,能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按照制定的方案开展活动,能对于活动过程对自己和组员作出评价

②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家乡春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③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家乡春节的研究,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②通过同学间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培养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体验自己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引导学生从网上或书上查找有关节日的背景资料。

2、引导学生向熟悉当地春节的有关机构和个人进行调查采访。

3、准备好外出活动所需的一些设备,如相机等.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 ,分组制定计划

1、通过开题课,学生讨论得出研究的总课题《走近家乡春节 感受民风民俗》以及研究的3个主题:“春节的由来”、“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吃文化”。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组合,分配好人员,选好各个小组长。然后由组长带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

1、按小组开展调查、访问、图片收集、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由各组组长负责分工完成(访问方式有:实地访问、电话访问等形式,对象适度含盖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组员根据访问的情况做好记录)

2、集中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观点。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展示成果,交流分享,组织评价。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以书面形式上交调查报告,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各个小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向同学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最后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次的活动。

五、活动成果展示:

1、学生说活动感受

2、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如: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吃文化

3、每组评选出:勇敢之星、主持之星、认真之星等等。

综合实践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与人交往中的基本礼仪。

能力目标: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掌握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交往过程中基本的礼仪和技巧的作用,并坚持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通过本次活动课,使学生对课间午间休息时需注意的文明礼貌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体会课间文明的重要性。在日常课间活动中会正确运用礼貌用语,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

1、准备好教室布置,板书设计。

2、收集礼貌用语和平时这方面做得好的典型事例。

3、准备好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同学们,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多么令人向往的课间十分钟,我们几乎每天都有五、六个的课间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我们都该做些什么,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现在请看

二、对对碰

(一)观看课件,明白事理

1、下课啦,这几个小朋友在做什么?这样好不好?

2、再看看,这位同学这样下楼梯?

3、这样荡秋千?

4、接着看,怎么样?

5、刚才那些都不对,那课间这样的游戏能玩吗?

6、我们在教室里能这样玩吗?(学生交流想法)

(二)刚才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不该玩的游戏,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人走过之处又都留下了什么呢?

(课件)脚印,垃圾,水龙头没关,墙壁破损。

(三)平时课间十分钟,你会玩什么游戏?

我们在课间到底能干什么呀?到底哪些活动才是适合我们玩的呀?

讨论交流:课间可以玩的游戏。

(四)大家看看可以玩的游戏

有意义的课间游戏能给你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交流想法)

(五)那我们在做游戏时要注意什么?

还有要补充的吗?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在课间,午间,可以做哪些活动?

(学生讨论,汇报)

(六)下面,请同学们议一议在教室里、楼道里应该注意哪些礼仪?

1、教室

2、楼道

我们学校人这么多,交往也很多,怎样才能让大家和睦相处呢?

这时,就需要同学们时常用上文明用语。请看,我们常用的文明用语有哪些呢?

(七)讨论交流课间文明用语

刚才同学说的真是热闹,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了让大家学到更多的课间文明用语,让我们一起来请教一下大屏幕上的礼仪小博士吧!

1、出示课间文明用语。(学生轮读,自学)

2、你从礼仪小博士那里学到了什么课间文明用语呢?

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学礼仪,用礼仪、要重言,更重行”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吧!

三、学礼仪,更重行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那我们遇到实际问题该怎样做呢?

说一说

1:下课了,你在教室里玩,由于不小心,把墨汁弄到同学衣服上,你怎么办? 2 :你在玩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同学撞倒了,这是你该怎么办?

3:你借了同学的东西后,要把东西还给同学时:你应该怎么说?

四、自测,提高认识

刚才同学们都表现不错。那现在我们来测一测:你是文明人吗?

五、总结升华

课间休息是从上一堂课转向下一堂课的一种过渡,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疲劳的身心得到恢复,以便精神百倍的、更好的学习。同学们,下课铃声真的就要来啦,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学生唱《哦,课间十分钟》)

现在,同学们好像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出去轻松轻松,想看一看蓝天,想吹一吹清风,想摸一摸皮球。那我们在活动时就要做到注意安全,讲究卫生,文明礼让,让我们共和谐课间。

综合实践教案 篇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按“方法与指导”“活动与探究”两个部分编写,共安排8个主题。

一、教材分析

“方法与指导”部分,包括“怎样制订活动方案”“学会分工与合作”两个主题,侧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活动与探究”部分包含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指定领域的相关内容。

“走进游戏世界”和“生活中的礼仪”这两个主题侧重于研究性学习领域;“快乐剪纸”“饲养小动物”和“衣物的洗涤”侧重于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

“居民生活环境调查”侧重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域。信息技术的内容则贯穿于所有的主题之中。

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三年级三班和四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们非常喜欢这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孩子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非常有兴趣,也非常容易,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动手能力较差。我将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特点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理解,调查,实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怎样制订活动方案”“学会分工与合作”这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制订活动方案和分工与合作的一般方法,体验制订活动方案和分工在学习及相关活动中的作用。初步养成活动规划的意识和与人合作能力。

2、“走进游戏世界”和“生活中的礼仪”通过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激发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初步养成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3、“快乐剪纸”使学生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饲养小动物”通过饲养与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人与养殖动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劳动与技术的感受。“衣物的洗涤”则通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技能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居民生活环境调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方法与指导。

2.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探究。

五、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内容

课时

1

总体了解本学期内容。

2

怎么样制订活动方案

1

3

学会分工与合作

1

4

游戏小调查

1

5

游戏小设计、玩陀螺

1

6

生活礼仪小调查、遵守礼仪

1

7

争当礼仪小使者

1

8

剪纸:可爱的小动物

1

9

剪纸:美丽的窗花

1

10

养殖情况小调查

1

11

可爱的金鱼,小兔子

1

12

手洗衣物

1

13

机洗衣物

1

14

不同的织物洗涤方法

1

15

居住环境的小调查

1

16

环境与人们的生活

1

17

建设幸福家园

1

18

复习

1

19

复习 考试

综合实践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学会辨认物品的所有者;

2、 学会根据场景询问物品的所属,以及英语中对应的表达法;

3、 学会如何写寻物启事和失物招领。

活动过程

活动1、 找主人:这是谁的┅┅?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一些学生物品:书、笔记本、手表、铅笔、钢笔、尺子、铅笔盒、橡皮、书包等

活动步骤:

1、把课前收集的物品展示给学生,问他们这些东西是谁的。

2、询问几个学生某些物品是谁的,然后把学生的名字填在表格里。

3、让学生互相询问物品的主人。当所有的学生都做完后,和他们一起确认这些物品的主人,并归还他们。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1。 Is this your book ? Yes, it is 。 It’s my book 。

2。 Is that your ruler? No, it isn’t。 It’s her ruler 。

活动2、介绍家人

课前准备:学生课下准备两三张全家福照片。

活动步骤:

1、 把4—6个学生分成一组。

2、 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父母。、

3、 每一组出一个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组员的父母。

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结构:

1、 This is my mother 。Her name is … That is my father。 His name is …

2、 This is Jack’s father 。 His name is … That’s Jack’s mother 。Her name is…

3、 Is his name …? Is her name…?

活动3、寻物启事

Teacher: Have you ever lost anything ? How could you find it ?

活动步骤:

1、 先想想,你曾经丢过东西吗?丢过什么

2、 你通常如何寻找自己丢失的东西呢?

3、 写一份寻物启事,来寻找你丢失的东西。

4、 四人一组,把你的寻物启事读给你同组的人听。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1。 My book is …

2。 My name is …

3。 Please call 928—6820。

综合实践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儿童从自己身边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认识春天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及审美能力。

3、通过观察春天,培养儿童热爱春天、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活动过程:

本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感受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足迹。利用假期让家长陪同到野外感受春天的气息。去学校附近的公园体验、感受春天的美丽,请公园的管理员讲解植物知识。从植物生长、动物活动来找春天。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发现了许多动植物在春天时发生的细微变化。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收集能代表春天特征的花、草、已发芽的枝条,收集动植物的图片、资料,拍照片、去野外录像。同时还根据个人兴趣、喜好做和春天有关的各种活动,如种植活动、饲养活动、制作活动(制作鸟窝、风筝、风车等简单利用风力的小玩具等)感受春天的变化。

第二阶段:展示阶段。

在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时机,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发现。

在“春天在哪里”的欢快乐曲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拍手、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春天的情境。

师:这么多同学都会唱这支歌,那歌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麽呢?

生:歌中的小朋友正在找春天。

师:是的,春天已经悄悄地走近你、我,走近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想不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找春天的?

生:想。

师:我们一起看一看。

(播放本班学生自己录的去公园、农村、野外“寻找春天”活动的录像片。同学们很快在片中发现自己熟悉的身影,高兴地呼着同学的名字,专心致志地看同学找春天的一举一动。)

师:片中是哪位同学在找春天?

生:是邢云、夏彬彬、曾庆楷三位同学在找春天。

师:他们是怎样找春天的?下面我们请录象片中的几位同学分别介绍他们找春天的经过及他们的发现。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生:星期天,爸爸、妈妈陪我到水上公园去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我和爸爸到郊外的田野去寻找春天,我发现小麦苗都长高了。

生:星期天我到游乐园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多了。

(教师随着学生介绍将他们发现的春天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几位同学发现了这么多春天的信息。那你们又是怎么找春天的?发现了哪些春天的信息?想不想和同学说一说?下面我们就继续找春天,研究春天的特点好吗?

(此环节设计对凝聚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先在小组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比一比谁发现的春天特征多。

1小组交流(约5分钟)

当录象片中的同学向全班展示了他们找春天的活动后,其他同学也希望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介绍给同学,这时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讨论中,学生纷纷拿出收集的动植物图片、照片;小玻璃瓶内装的蚂蚁、蝌蚪、乌龟;种植的各种花、蒜苗等。大家边看边议,热烈发言,逐步认清差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认识得以提高。教师在班里巡视,观察学生收集的东西,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典型材料,为全班汇报做好准备。

2全班汇报(约10分钟)

生:这是迎春花(出示照片)。冬天时迎春花的树枝是光秃秃的,春天来了开满了小黄花。迎春花是春天最早开的花,一看到迎春花开了就知道春天来了。

生:这是小蚂蚁(实物)冬天它藏在地里,天气暖和了,它们就开始活动了。所以我知道春天来了。

生:我带来的是小草(实物)。春天天气暖和,小草长出来了,看到绿绒绒的小草说明春天来了。

生:现在白天渐渐长了黑夜渐渐短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说明春天来了。

――――略

(教师随学生汇报,把春天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汇报中教师可以提一些建议性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你带来的什么?冬天时是什么样的?现在和原来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还可适时进行咨询,如这些植物的标本是从哪儿收集的?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活动向正确发向发展。

3归纳春天特征

归纳环节是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方法,概括春天的特征,完成对春天尽可能多的认识。

师:(指黑板)看,黑板上同学们贴的小草、树枝、花,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圆圈把他们圈起来归为一类?你们知道归为哪一类吗?

生:……这些都是植物。

生:那这些小乌龟、蚂蚁、蝌蚪……我们也可以归为一类

(依此方法,引导学生按动物变化、天气变化、人的变化进行分类,归纳春天的一般特征。)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春天变化,真不简单!老师也收集到一盘表现春天的录像带,想不想看?

生:想。

(借助电教媒体,播放教学录象片“春”既可以帮助儿童开阔视野,进一步感受春天,欣赏春天,了解儿童难以看到的动植物,了解各地春天的不同景色,又可以帮助儿童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第三阶段:体验阶段。

组织学生将本节课还未做完的事或还想做的事落实,使活动能继续下去。

师:课上我们研究、认识了春天的特点,那么课后还能围绕春天这个主题做些什么呢?

(大家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一致同意继续开展以下活动:

1、继续开展种植活动,做好观察记录(或写观察日记)。

2、把大家看到的、感受到的、想象的春天用各种方式(绘画、手工制作、照片等)展示出来。布置以“春天”为主题的园地,美化环境。

3、课后师生共同把鸟窝放在树上,给小鸟安家。

4、用制作的风力小玩具游戏,充分体现春天的美好和生活乐趣。

课后每个同学选一个项目去做,下节课继续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