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文思都 人气:2.15W

 教学目标:走进文本,营造、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启迪想象,增强感悟,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大家还记得《江雪》这首诗吗?我们一起背一遍好吗?

引入: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颗孤寂落寞的灵魂,一个洁净绝美的世界。这,就是柳宗元给我们带来的。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想起一首音乐。我初中读《小石潭记》,很喜欢,读起来,就像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流淌。我想请大家轻轻朗读课文,看看作家如水的文字是否会引起我们心中的共鸣。

1、 听到你心灵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有答二胡、小提琴、古筝的。散的、零碎的皆可,重在感受。)

2、 那你们是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出的?

3、 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4、 点击大屏,介绍柳宗元生平。师补充介绍:柳宗元是个非常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和他们同去的还有67岁的老母亲和两个弟弟,到永州后他们没有地方住,寄宿在一家寺庙里。不到半年,母亲便离世了。他的政敌仍不放过他,对他进行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后又遭遇火灾。一个正当盛年又颇有才华的他,只能忍受着孤独凄苦,这一贬,就是十年!《江雪》中“独”字正是他,一个失意文人的写照。你现在能理解文中所说的“乐”与“凄”了吗?

5、 师小结“乐”与“凄”:清脆悦耳的水声泠泠作响,自由自在的鱼儿无忧无虑地游乐,优美的景色的确能使人忘却苦恼,而被贬的孤独、苦闷之情却是难以排遣的,可谓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置身在这幽清寂寥的环境里,作者是更加抑郁难受。如果说李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那柳宗元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所以,这首曲子是看似喜,实质悲,淡淡的喜,浓浓的愁,它缓缓地从心底流出。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含蓄的感情。(板书:凄苦悲凉的情感)

配古典的古筝曲,生齐读课文。

三、简评学生的朗读,过渡:读课文时,你的眼前有没有出现一幅画?画里有哪些景物?

(鱼、石、竹、藤蔓……)

你能根据课文,选择最令你神往的景物,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画面来吗?

我来带个头。如“树”、“蔓”两个字。我仿佛看到水中竹影晃动,嫩绿的藤条上小鸟振翅而歌,猛然一声长鸣,小鸟飞跃而起,藤蔓晃悠起来,碰撞到其他的藤蔓,一起摇曳。满目苍翠的竹树藤蔓,有的交织在一起,有的覆盖在石头上,有的轻轻摇晃着,阳光透过缝隙射到竹叶上,晶莹剔透的水珠闪耀着七彩的光。

同学们知道我是根据文中的哪句话展开想象的吗?你也能试试吗?

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学生:

讲到鱼时,问:鱼儿为什么不动?又为什么“远逝”?发挥想象。为什么写日光?

明确:明写鱼,暗写水,动静结合,光影谐调,构成一个纯净的世界。

指导朗读,复齐读。

讲到石时,讨论:作者为什么称这个潭为石潭呢?“秀竹潭”“清水潭”“欢鱼潭”不行吗?

找出全文与石有关的语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为坻、为屿……”)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有没有暗写石的?(“如鸣佩环”:写出水声的清越;“凄神寒骨”:石的冰凉侵入骨髓,但这里的凄寒更是作者悲凉的心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结:《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清新淡雅里蕴涵着作者深沉的愁思,融汇成一幅情景交融的淡水墨画。(板书:寓情于景的写法)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请其余同学一起看大屏,共同欣赏。

四、简评朗读。过渡:假如要拍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如何把握镜头?请小组合作,组成一个摄制组,沿着作者的路线走一走。

“篁竹”用远镜头,拉近到潭,渐近到特写镜头:潭中鱼,然后再把镜头拉远,望潭之源。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游。第一段移步换景,第二段是定点特写,好一个清晰的游踪。(板书:游踪清晰的顺序)

五、对照大屏的提示,背读课文。

六、拓展,布置作业:今天,我们通过柳宗元欣赏了幽静冷寂的小石潭,借小石潭了解了柳宗元失意孤寂的心情。怀才不遇,抱负难施,中国古代文人有太多这样的遭遇。(点击大屏,出示韩愈、刘禹锡等人的有关诗句)韩愈被贬潮洲,我们不难读出他的抑郁和不安,刘禹锡被贬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无限辛酸无限泪。但他相信,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

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资料,去解读失意文人,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