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文思都 人气:7.34K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上了一节示范课—《找规律》。在这门“遗憾的艺术”获得了一点点成功。高兴之余,也不忘记录下自己的所得所失。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环节如下:

一、找规律,感受规律的美

这节课重点要学生去“找”规律,而不是规律的应用,更不是做竞赛题。我设了这样的导入,我先以有节奏的拍手欢迎听课的老师,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有节奏的拍手。在游戏中渗入找规律,初步感受和体会规律,并说出自己的发现及时的导入新课。出示有规律排列的盆花,彩旗图,让学生找规律,小组内交流,感受这样有规律的排列显得整齐漂亮。

二、找策略

图中的盆花的颜色依次是红、蓝、红、蓝、红、蓝……学生找出规律,我及时提出问题,按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小组内合作,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交流。

三、优化策略

学生解决盆花的问题出现三种策略,一种画图方法;一种是列举法;一种是计算方法。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彩灯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红、紫……照这样排列第17盏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比赛谁完成的快,交流时学生发现计算方法还是比较快。

四、发现生活中规律

数学是解决生活的问题,用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如:“每四年一闰,每7天一个星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十二生肖……”

五、用规律设计图案

我用今天这样规律设计一幅图案,向学生展示,再一次唤起学生对规律美的认识,让学生自己设计,让学生同样体会到数学的美。以上五个环节,其中“一,二,三”个环节是重点,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获得好评。

我的成功

1、激趣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有节奏的拍手来欢迎老师,一来缓解学生紧张情绪,二来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发现拍手的规律,为下文找规律做了铺垫。

2、充分体现课改的新理念。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之中,让他们带着问题展开小组合作交流,避免课堂中提问,以个别学生回答代替大多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不是生硬把找出的规律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获得成功的体验。

3、根据课堂变化,及时调整设计。在优化策略这一环节,比较画图法,列举法和计算方法时,课堂出现两派,一队认为画图直观而且好理解;一队认为计算简洁,速度快。我马上补充一道,“按灯笼这样排法,第1840盏灯是什么颜色?”要求画图,学生齐喊“哦!那画到啥时?”从而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和实用。

4、灵活使用课后问题,巧妙设计习题。课后的练习第1题是摆珠子,第2题穿珠子,两道题内容相似,我只选取了第1题。我设计一道这样练习题:“我爱数学我爱数学我爱数学……第154个字是什么?”这样习题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它不但很有创意,还体现热爱数学之情。

我的遗憾

课堂中对意料之外的回答,处理不恰当。当提出“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的顺序,第23面是什么?”时,因为有前面两种问题的铺垫,学生基本认可先找出每几个一组,再列算式,正当总结时,于沂渭举手说:“我还有一种方法,把红旗当奇数,黄旗当偶数……”我马上想到每2个一组,奇数是红旗,偶数是黄旗,欣喜打断他的话“噢,把红旗看成一组,黄旗一组,也就是每2个一组,再计算。这种想法很好,大家给于沂渭鼓掌。”但是于沂渭脸上却没有喜悦之情。当时害怕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没有让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听课的老师对这种方法也有异议,表扬也显得苍白无力。

课后我叫来于沂渭让他讲完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是这样的,把2面旗当成一组,红旗是单数,黄旗是双数,第23面旗应是23÷2=11(组)……1(面)第11组是单数应是红旗,剩下一面按顺序应是黄旗。说的多啊!难得学生有这样的奇思,可惜课堂上,我却让这精彩的一幕浪费掉。还得听老师留下悬念,给自己留下深深的遗憾。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2

《找规律》这个内容听过很多人上公开课,对这个内容和需要的素材都积累了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有规律的排列是说不断重复三次及以上,对于第一课时的找规律就是要分组,分组很重要,其实就是找出不断重复的。

这里以前我没太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不断的问学生,把什么作为一组,这组中第一个是什么……这次再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就不断的问什么在不断重复,把什么作为一组。

上完第一课时,在上第二课时,就是数量的规律,这个也是不断重复出现,只是从图案到数了,学生掌握起来不难。第三课时就是数有规律了,所以我总觉得前面强调重复,到这里没有了,学生就很迷茫,所以在这里我跟学生强调了:不断重复出现是有规律的,还有些是不会不断重复出现,但是也有规律。有些规律的核心是重复,有些规律的核心是发展。要孩子创造有规律的图案,很多是不断重复出现的,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还是要多展示一些数量不断变化的规律给他们看。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3

《找规律》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材新编入的`内容,安排的是周期问题。周期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结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且能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周期问题。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用画图、摆图、计算等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多种方法逐步优化为计算这一种方法,学生能根据规律计算出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学生的作业情况却出乎我的意外,让我大失所望。

错例再现:

题1、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传花游戏,12人围坐一圈。从1号按顺时针方向向下一个人传花。当传了30次时,花应该在几号小朋友手里?

全班学生竟无一例外的是这么解答的:解:30÷12=2(组)……6(个) 答:花应该在6号小朋友手里。

题2、我国民间的12生肖依次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小明出生那一年正好是马年。你知道当他30岁时是什么年吗?

解答:30÷12=2(组)……6 答:他30岁时是蛇年。

……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自我感觉良好与作业中的诸多错误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对教堂进行深刻地反思。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看”规律而不是找规律,从而导致了学生解决周期问题的感觉是“看似简单,而往往是做错了自己还不知道”。 学生的作业是反映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追本溯源,教师教学中隐藏的问题是:学生只会机械的照搬例题中的解题步骤,思维肤浅,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学中规律直接呈现,以至在解决问题时跳过“找规律”这一过程,最终导致学生解决问题时不分析规律是什么,只注意到一个周期中一共有多少个图形或物体,没有认识不同物体或图形的具体排列顺序,就草率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错误。没有在具体的问题中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学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规律,做错也就是不足为怪了。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找”规律,并且能找到、找正确规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为灵活、更为深刻呢?我认为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习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感,呈现变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习题设计要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找规律与解决问题同是这课的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有层次性的呈现不同的周期现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的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综合练习;从单纯的图形排列周期规律到文本叙述结合图形的周期规律,再到纯文本叙述的周期规律,让学生体验规律的多样性与隐蔽性,充分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同时,教师教学中应把握度,规律太明显和太隐蔽都不利于学生养成动脑找规律的习惯。

2、采取多种方式,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例题中的规律较明显,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规律。过分容易让教者、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很容易疏忽找规律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得心应手,而解决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或是容易出错的原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做”数学远比“看”数学有效得多,因为“做”中学能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更为丰富的直接经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采用划一划、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充分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发现规律的本质,以提高解决周期问题的能力。

(1)画周期。题目中呈现若干个周期,规律较明显,这时可让学生用笔画出一个周期,从中认清周期中的相关信息。

(2)用符号表示周期。让学生把题目中描述的周期规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在文字与符号建立对应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数学信息,这也是一种找规律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感受、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

(3)写周期。有些问题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规律不直接呈现出来,而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限,思维基于直观,有时不能一下子认识规律的本质,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让学生写一写周期,可将周期中各个物体的排列顺序、数量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为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提供了保障。如题目: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2、3、4、5,接着反方向数6、7、8、9。周而复始,当数到56时,在哪个手指上?学生很容易被文字叙述的表面现象迷惑,以为一个周期物体的数量为5。通过写一写,可正确解答, 56÷8=7(组) 即当数到56时,在食指上。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4

这次公开课,我上的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找规律》这一节知识,这节课从开始上时就很轻松,课也按照我的意思往下走,这堂课上下来总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回顾这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新旧知识合理沟通。精心预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因素,感知 “规律”,就本教学内容而言是让学生感知事物排列的“序”。

2、给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充裕的空间,让小组活动效果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思考的合作与交流是低效与流于形式的,学生将会出现无话可说。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我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解决盆花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在练习本上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的同时拓宽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在解决彩灯问题时,我则让学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这时,我将彩旗问题交给学生处理,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我则用“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这一问题将这堂课的关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提高认识。

3、合理组合、挖掘教材。如规律练习的拓展,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找规律的知识,自己设计出一个规律,让学生深刻理解排序中的“组”和“组内事物的个数”及“组内事物的序”,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喜悦。

4、自然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主题图――盆花、彩灯、彩旗的出示,到结束时自然界中的规律现象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的展示,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知识去改造生活的欲望。

5、关注生成。如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一次次经历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对于学生的错误资源,我能及时捕捉,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来纠正。

6、细节决定成败。在预设中,我比较精心地设计了每一句过渡语和板书。尽量做到简明不罗嗦,突出重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同时在数学课上也能让学生感受我们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中,有些地方我还比较急噪,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还不够,没有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广泛的可能等。有遗憾,就意味着反省,意味着认识的升华,意味着进步与提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求最好,只为更好。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5

苏霍姆林斯墓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极深带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找规律》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促进课堂教育效果显著提高,下面结合这节课教学片断谈一些认识。

一、课前巧妙引导,设疑激思

在教学例①前,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做计算题时,是用计算器快,还是计算快,学生们毫不犹豫的说是用计算器快,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进行一个比赛,你们用计算器算,我不用看谁最先写出得数,出示例①中1111×1111=

师:直接写答案1234321

生:用计算器

生按完了,还没写答案,老师已写出答案。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算这么快吗?怎样计算的吗?从而引导课题。这样导入听课既顺水推舟,又留给学生思维空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在巧妙导入后,更应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去寻求计算快的方法。事实证明,同学们兴趣盎然。

学生很快通过观察发现这样计算题的计算规律。

生1:乘号前后因数数位相同,每位上数都是1

生2:得数特点是几位数相乘,积中间的数是几

如是三位数111×111相乘,积中间写3。

生3:积的数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123……321。

生4:积位数比两个因数数位和少1位。

学生思路维激活了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教学在我"故弄玄虚"的导入和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水到渠成。

三、验证规律,实现创新,大胆质疑

让学生用自己发现规律试做几题。

当学生在做到111111111×1……1=123……9……321

学生中有同学质疑如果10个1和10个1相乘结果还是以上规律吗?让学生自己解答。

生:符合中间数为10即可。

生:不行中间有进位,积与前面并式规律不一样。

师:到底谁对,我们来验证一下,计算出结果看一看。

生1:计算器只能计算到9位,用计算机。

生2:可以错位相加每次乘得结果。

这样使教学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效果。在又一次故弄玄虚中,使学生发现计算规律。

综上所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两次"故弄玄虚"让学生总不断碰撞又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他们不但获得了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探索发现知识的方法,发挥自主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这样课堂效果自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