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通用9篇)

文思都 人气:7.01K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通用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通用9篇)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今天是第一课的主要是引导小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1元=10角简单的换算,下面是我对《认识人民币》的几点反思:

第一、教学认识人民币及分类

1、由于一年级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以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让“同学们把认识的人民币悄悄的告诉你的同桌。”同学们在互相说的时候钱都乱了。然后,我给他们创造一个当小班长的机会,同学们很高兴当小班长,激起他们对人民币分类的兴趣,自发开动脑筋分起来。

2、根据他们分类的情况:

一、纸币和硬币,以制作的材料来分的。

二、元、角、分,以单位来分的,分完后我以“我们认识元这个大家族的成员”为切入点来一一认识人民币,主要从颜色、面值、大小、新旧版几方面来辨认。

最后,以2元和20元为例来验证同学们对人民币的认识情况。

3、针对重点设计练习:本节课的练习我没有单独设计,是边授新课边练习,在同学们认识了元角分后,我设计了买泡泡糖、小刀和本子,让学生在买东西时训练他们认钱、数钱的能力。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口、手、脑并用,达到了较好的强化效果。

第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我从练习中导入买泡泡糖2角,让学生摆出2角钱,学生有摆一张2角的,有摆2张1角的,从中让学生理解2个1角是2角。买小刀同样让学生摆出小刀的价格5角,生的方法很多,但归纳时让学生明白5个1角是5角。买本子时,提问“谁知道怎样付钱?”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来付钱,有的同学说我付10角,有的说我付1元,这样老师都予以肯定,并告诉大家1元=10角,这一信息再让全班同学大声读出来。

虽然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对元角分的小结不可忽视。我指出10个1角就是1元。这样加深对元角分之间进率的理解。

第三、我的教龄尚短,经验不足,教学中有很多不到位,尤其是时间的安排我觉得不够合理,以至后面的几道闯关题没来的及出示,加之我有点怯场致使语言不够精炼连贯,以至于课堂没有预想的顺利。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2

《认识人民币》是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原先预想学生对人民币会很熟悉,但实际上下来发现学生对人民币并不了解。这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少自己去买东西,平时接触人民币的机会不多。所以上了这节课之后,我感到完成得还不是很顺利。对此我做了一下几点反思:

1、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还不够。少数学生上完这节课还不能很好地识别不同的人民币。人民币的的认识要注意“数字”与“单位”结合起来进行认识,认识错误的学生都是只看数字或者只看单位导致错误。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人民币,讨论如何区分这些人民币,比如:观察同单位但不同数字的人民币,看一看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出看人民币的方法。

2、学生未对人民币产生足够的好奇心。人民币上有着很多的图案,陈晓娟老师在点评时说过,可以首先花一节课来光让学生认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而先不教他们之间的换算。而在认识中可以让学生深入观察人民币,了解人民币上各种图案的意义。这样进行操作的话,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方法去区分不同人民币,并对人民币有了更多的认识,并因此对人民币产生更大的兴趣。

3、另外在教学技能上,我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这节课,我没有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表现做任何的表扬和批评。虽然公开课上,学生在有老师在后面听课的情况下显得特别安静,但教师仍然要紧抓纪律,一些针对纪律的表扬批评的语言不能少,并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另外,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我虽然有进行评价,但评价语太过单一,没有很好地做到激励的效果。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3

从本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反思整节课,我感悟到这节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教材进行选择、重组和再创造,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教学认识1元和元以下人民币人事时,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我立刻抓住机会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小学教学中强调进行学科整合。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有很浓的生活味和活动味,但又得上出数学味。本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有效地进行了科学的整合,设计了“羊村运动会”为主线,把人民币的认识和元、角、分进率通过故事串起来教学,充分体现数学课中有活动,在活动中学数学。

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在本课中我能把枯燥无味的取币、换币、付币活动溶入到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

三、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给与学生探索的空间。

人民币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见和使用的,但有关的知识又知道得不多。本课通过说一说、拿一拿、练一练等一系列的活动,给予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4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对这部分内容十分感兴趣,前两轮实验教师也形成和积累了较为成熟和理想的教学模式。能否在此基础上再次创新,对我来说充满了挑战。

人民币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可能生活经验丰富一些,不仅认识人民币而且能进行简单的使用和换算,有的学生因为平时不接触人民币,很少实际运用,所以认识人民币这方面能力比较弱,甚至没有能力,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我把它理解为进行探索创新的原动力。孩子眼中的人民币到底是什么样的。是课本上的知识?是能带来快乐的花纸,是一种象征国家的骄傲还是一种诱惑,这使我陷入了思考,书本知识是抽象的,人民币却是真实的存在着。通过教学研讨我们提出了4个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1、提供什么样的背景情境。

2、孩子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

3、采用什么样的合作形式。

4、如何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具体谈一谈。

1、提供什么样的背景情境。

使用人民币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人民币也充满了诱惑,教孩子使用人民币不光是简单的认识币值,进率,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决不是一节课可以做到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展开了讨论,本节教材书上给出了一个在小商店购物的情景,这是最平常朴实的场景了,孩子即熟悉又感兴趣,但我们通过思考提出了一种想法,人为什么到商店去,是因为有购物的需要,需要什么,买什么,这才是理性的消费者,那这节课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到商店买东西呢?是因为我们要教孩子认人民币,要孩子学习使用人民币的方法。如果情景使用不得当,难免让孩子产生“假”的感觉,失去学习的兴趣,但这节课又不能没有了情景,情景可以让孩子产生购买的欲望,孩子强烈的购买欲望是本节课学习的动力。

经过两节课的教学尝试,我们丰富了本节课的情境,把本课的背景情境定为“爱心活动”,取名叫“爱心义买”,教学时我先出示了一些贫困地区孩子在艰苦条件下认真学习的图片,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震动,然后提出今天的学习任务,通过今天的学习,购买一件你最喜欢的文具,并自愿把它捐献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们。同学们一呼百应,情绪高昂,场面是比较感人的。这样一来,孩子的购物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一节课被一条情感主线从前到后贯穿起来,孩子在学习人民币知识的同时,还受到了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一种形式,孩子不仅没有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反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可以说提高了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这种形式最大的弱点就是需要占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组织,容易让德育目标的实施冲淡了知识目标,有可能导致一节课的任务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而且不同的老师驾驭的能力又不同,差别就更大了,把握不好度的话,这样的情境形式反到成了负担,起不到教育的功效还拖了课堂教学的后腿。如果过于简化了这种组织过程,又会产生一种“作秀”“走形式”的感觉,还不如不用呢!我想这种矛盾的解决对我们教师确实提出了挑战,也应该成为今后我们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的一个好题材。

2、孩子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

这个问题本来是被我最忽视的一个问题,因为本课的知识和别的课不一样,联系生活实际的东西比较多,一开始我想,孩子特别是城市孩子这方面的经历和体验应该是比较多的嘛,存在的差距我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但两次教学实践后我大吃一惊,孩子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巨大,有的孩子不仅会认币,而且知道简单的换算,多数孩子所认的币种不全,还有部分孩子仅仅只了解一种到两种人民币,进率和简单的使用根本不知道。

对孩子的水平没有充分的估计,也是导致前两次教学尝试中认币环节的失败的原因。在改进时我调整了认币部分的教学策略,加强了孩子的拿、认、说的训练,并在孩子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人民币后,把人民币散乱摆在屏幕上,让他们想一想怎样摆看起来就不乱了,渗透分类的思想,这个环节开始我没有把握,尝试后发现,分类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并不大,因为比较直观能看的到,所以孩子的分类方法比较丰富,我重点引导了两种,一是按单位分,分成元、角、分三种;二是按材质分,分成硬币和纸币。有了分类的经历就巩固了孩子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为下面使用人民币打下了基础。

3、采用什么样的合作形式?

这是我这次教学尝试中体会较深的地方,最先采用的四人一小组的方式,每组安排了一个组长负责,但低年级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小组活动不是搞不起来,就是闹哄哄、乱糟糟的,出现了能力较强的孩子包办代替,能力差的孩子不知所措的问题,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它并没有落到实处,走了形式,从购物活动一开始,老师基本已经失去了对课堂的引导和调控能力。后来我们分析问题是不是出在小组长身上,或是课桌椅摆放的形式影响了孩子的合作,基于分析的结果我们改进了合作方式,改四人一小组为六人一小组,精选了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并把学生的课桌椅重新进行了摆放,让六人小组采取围坐的形式。这一下减少了小组的数量,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是比较能干的孩子,纪律一下好了许多,课堂环节好象有条不紊了。

当我正暗自庆幸时,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发现小组合作中的弱者更弱了,参与的机会更少了,不参与的人数更多了,在购物活动中能干的孩子能买到两件甚至三件文具,能力差,胆子小的孩子一件都没买到,在认币环节中体现更明显了,让孩子们交流他们所认识的人民币时,有一定基础的孩子能滔滔不绝,没基础的孩子不仅一言不发,而且不停的摆弄手中的纸币。看来是“能干”的小组长“震”住了他们。参与交流合作的群体大了势必导致群体中的弱者失去锻炼的机会,考虑到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我放弃了这些合作形式,在认币阶段采用同位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在购物活动中安排了四个购物柜台,每个柜台聘请了两名爱心售货员,这样让孩子在购物环节中可以轻松自由的在4个柜台中自由选购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增强了趣味性和真实性,同时渗透公德教育,并在活动中充分指导孩子购物的技巧,找钱的窍门,对于那么确实有困难的同学,老师真正有机会去引导他和鼓励他们了,这样尝试后活动的实效性明显增强了。同时我们也总结出一条经验,合作要注意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帮扶要面向个体,要有针对性,体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中的不同体验和收获。

4、如何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课上活动了,孩子更多参与了,那么动笔练的机会和时间就变少了,本课我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安排了与之相适应的练习,力求形式多样一些,多为主题服务一些。趣味是吸引孩子学习的动力,本课的教学活动“爱心商店”的营业活动结束后就进入了反馈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深化的巩固。我采用了“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孩子谈一谈自己是怎样购物的,付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也十分乐意回答,但实际教学中我这一块我完成的不够理想,交流的量太小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机会说,这也是下次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经过反思,我提出了对本课的这几点思考。当然这节课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尽叙,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改进。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5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教学上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本节课的教学适当调整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新课标精神。整节课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串成一体,这两个小精灵成为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伙伴,它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也可以自己遇到难题,让同学们帮助解决,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1、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a、导入部分由教师出示玩具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问:“买这个玩具熊用多少钱”,到看录像,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要使用到人民币,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b、新授部分以聪聪和明明的对话导出元和角之间的十进关系,从而使学生知道1元=10角。

c、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间简单的换算。

d、实践活动:分两层

第一层开放题:一件小玩具是1元1角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付钱,这样拓展了学生的多重思维。最后在多种方法中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

第二层“小小超市”: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在情境教学中进行,使学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人人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a、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中,人人参与认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b、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2人一组或4人一组,此时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a、在导入部分中,“存零花钱”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b、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它。

c、在模拟超市过程中,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总之,本节课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多种活动紧紧围绕“认识人民币”展开,力争体现新课标,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价值的数学。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6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还是有的,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人民币都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认识的面值,并能从人民币中找出识别的信息,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在另一个班试教时就发现,孩子们虽然都认识人民币,但对其各种面值之间的联系、大小关系都不甚了解,甚至有孩子说5张2角的人民币可以换一个1分钱的硬币。因此在后来修改时,我有意识的将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孩子们大多都有购买的经验,但是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欠灵活,因此采用了课本上做一做的习题,1元可以买什么东西?商品有1元的冰棒、5角的作业本、1角的扣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己寻求答案,想出多种购买的方案,可以只买一种商品,也可以两种或多种商品,在思考中进一步体验到人民币在生活中重要性。

一整课上下来,我自己感觉孩子们学得很开心,本来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经常接触的东西,学起来很有劲,认识人民币和换钱游戏的环节都积极踊跃的参与。但是从随堂的练习中来看,我对新版、旧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块还是把握不够。教材是2000年编写的,那个时候市面上大多流行的是第四套人民币,而到如今第四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五套人民币大多都能从生活中认识,这堂课只是把知识系统化清晰化;而第四套人民币对他们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知识点。但是书上的习题大多已第四套人民币为主,孩子们纷纷说看不清楚。其实在认识人民币一环节,我就将同样面值的第五套人民币和第四套人民币就出示在一起,我的本意是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两种版本的人民币联系在一起了。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7

《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后我觉得具有启发和收获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模拟人民币,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新课。通过模拟购物的,了解人民币的作用,兑换游戏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的特点,我设计了许多的活动。如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等。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作用,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

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在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换算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式学习。

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打印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上课时给学生展示,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出现了混乱,农村孩子东西见的少,他们问:“老师,这是真钱吗?”“可以送我们吗?”这说明我备学生方面做的不够。虽然后来我及时解决,把思路拉了回来。

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本”,比如小组合作熟悉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和合作的机会。但是在教学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对分币的陌生,应该捉住学生提出的问题“5分是5角吗?”让学生来展开讨论,可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我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这是不可取的。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学生好多都看书了。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其次是分币的教学不够理想。第一是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由于“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而我对此讲的又不够。第二是以为分币很少用到,便想轻轻带过。实在这是熟悉人民币的起始课,分币的熟悉同样重要,随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熟悉是不容忽视。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8

《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小学生们认真仔细观察人民币,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学生学会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尝试把人民币分类。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小面额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一元的币值。难点是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人民币之间的正确兑换。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认为创设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运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最后创设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己付钱。

我认为设计淘气买一支铅笔怎样付钱,一是有利益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二是有利益让学生主动去解决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应该怎样付钱等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通过学生之间怎样付钱的交流与对话,使更多的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付钱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且对从中提炼出来的知识(1元=10角,1角=10分),有更直观的理解。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我认为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换钱、摆钱、购物算钱等活动,让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9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一共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的颜色、面值。第二课时学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换算,明确:1元=10角,1角=10分。第三课时让学生模拟购物,体验购物的乐趣,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付钱。在这单元的教材分析时,我有这样想法:关于教学重点、以往教学时总把重心放在识别面额价值和弄清进率进行换算上。而对于这些,学生都有生活经验,过分强调、单纯讲授显然脱离学生的实际,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从何谈起。所以我大胆地进行了创新,下面把我将对这一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做一下反思: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所以,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亲近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2、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交流。

让学生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怎样付款。这些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到商店里购物的生活实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产生主体作用,并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认识人民币面额值在100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通过到商店里购买物品付款活动,买14元9角的文具盒,9元的钢笔,23元的转笔刀,让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时,自主探索出了多种付人民币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找出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步的购物游戏奠定了基础。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培养。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最后我设置了一副存钱的图片,利用问题:图片上的小男孩在干什么?来引导学生学会存钱,学会如何合理地花钱。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太活跃了,导致纪律有些差。

2、在购物游戏中虽然学生大部分都挺活跃的,但有的学生把小组里所有的货物都买了一遍,可有的一件也没买,虽然我在这个过程中把每一个组都问了一遍,帮助一些不动的同学买到了物品,但这也暴露出了问题。如何才调动起这一部分人的主动性呢?这将是我以后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3、由于时间关系,结束时太仓促,没有引导学生说,而是自己说了出来。

4、自身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我要不断总结每一堂课的教学经验,认真进行反思,培养自身素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