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文思都 人气:1.82W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1

三个班教下来,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解决课题中提出的问题。教学前,我简单问了部分学生:当我们这里是白天的时候,其他地方也是白天吗?多数学生会脱口而出,不一定。有个别学生思考了一番才摇摇头,还有几个不敢回答,可以说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是模糊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做一点思考,聪明的学生有说地球自转过程中每个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也有说看家里老爸看世界杯或欧锦赛都是半夜看的,那边人不可能是半夜踢球的。也有学生有亲戚在国外,知道的更清楚。总的来说,我们学校的学生课外知识还是相当丰富的,情况还比较好。我猜测:如果是山区或者乡下的孩子,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偏差会更加明显。同时我也在反思,这部分知识应该在确定自转时其实就可以在讲解中说明了。

说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在这课中很重要,是因为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分步骤进行,让学生一步步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是新课程科学教学理念体现的典型一课。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

一、确定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

二、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学具袋中自制材料制作完成后,就能够确定位置关系了。(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地图上表示的.位置关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也许是在语文课上早已提过)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会比较一致,认为只有两种:顺时针和逆时针。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有上下转动,如果不是地球仪摆在那边,学生提出这样的见解也不一定算错啊,人类在认识地球发展史上,难道没有科学家提出这样的见解吗?其实这个问题仔细思考下还真不好解释呢。我没有吭声,全班学生都对这个“荒诞”的想法嗤之以鼻,就这样我们否决了这个似乎是“不科学”的猜测。

学生对巴黎和北京地理位置的认识很简单,只要学生把学具袋的地球仪完成后,就可以马上指出两者的地理位置。此时,让学生猜测在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式下,哪个地区会先迎来黎明,会比较容易。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模拟方法,学生能够比较形象的了解到模拟事实的结果。不过,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好班级的次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

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这个教学环节,教材上让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明白相对运动这个概念,通过观察地球以外天体的运动方向来反推地球的自转方向,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其实有些学生在学习该课前,其实已经隐约感到太阳东升西落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正确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既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通过该模型来解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基于地球是运动的,太阳是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这个基础。不然如果没有对这个概念科学理解,如果学生问如果太阳本身就是东升西落顺时针旋转,那么就不能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这也是我曾经遇到了这些问题得到的教训。

最后认识时区和时差这个部分,由于没有了《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中对地球仪的认识这个环节,学生理解世界时区图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看这副图,让他们尽可能提各种问题,最后学生能够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世界时区图上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上面的竖线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竖线不是平分的等等。这个环节我认为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远比教师直接介绍来的强。在解释说明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教师直接告诉为好。比如说第2个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告诉,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专门有一段文字负责说明这副图,自然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能够大致明白一些,至于教师需不需要让学生计算不同地区时差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可以因班级而已的。

最后,总结地球形状特点和自转特点,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特点的理解。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2

细细评味本堂课,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几个大亮点:

一、对教材的重新构建

《谁先迎来黎明》教材安排了四个内容:

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

2、活动一:模拟实验,得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

3、活动二: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确认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4、认识世界时区图。教材把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作为本课的重点。而我们往往会按步就搬地上下来。而章老师的教学很明显地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做了大胆的重新建构:删除教材原有的活动一和活动二,只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沉淀思维,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然后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对时区的探究上,让学生借用地球仪,自主研究、探究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变化过程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亢奋状态,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提高不言而喻了。

二、问题设计的思维含量

综观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多,但却很精炼,很有研究价值,很有思维含量。每一个问题的中心都指向研究的中心。更让人佩服的是每一环节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发展性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不断挑战自我,在探究的过程中,思维始终跟随,也在逐层深入。一堂课下来,学生探究得不亦乐科。我想:这就是真正有内涵的科学课堂吧:朴实、扎实!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3

《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以“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通过地球仪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地理位置的关系,猜想北京和乌鲁木齐可能谁先迎来黎明;

(2)模拟实验:发现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与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

(3)根据日常人们观察到的物体相对运动和天体运动现象,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

(4)继续探究其他城市谁先迎来黎明。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大多学生通过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