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3篇

文思都 人气:2.15W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新的机遇和挑战向我们走来,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3篇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写字训练,大部分学生已基本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了执笔、运笔方法,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汉字笔画、偏旁、结构的特点,但个别孩子还没有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要书写250个生字,每一课的生字都融合了偏旁和结构,共出现常用偏旁40个,每出现一种偏旁,都同时配合出现由这一片旁与别的构字单位组成的例字。本册教材是学生已经练写了一个学期的铅笔字,并掌握了一定的写字技巧的基础上,设计使用本教材的。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中应继续严格要求,除要求握笔方法、写字姿势要正确、知道按比例和笔顺规则书写外,还应要求学生养成写前认真观察、分析、比较的好习惯,逐步把握写字规律。

2、注意把写字课上的练写与在课外以及各科作业中的运用结合起来。

3、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好好写字,调动学生练习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写字能力。

4、做到边学边练,把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

四、重、难点

1、要求正确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

2、养成写前认真观察、分析、比较的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让学生平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运笔方法。

2、在指导学生写字基础上了解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特点。

3、要求学生要做到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学会保管使用写字工具。

4、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6、练写前要会观察、分析、掌握字的间架结构。

六、课时安排

本课教材共20课时,教学时间随课文学习的进度来安排。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2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走进校门,他们对学校所有的感觉都是新鲜的,更希望学校生活能带给他们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个年龄的孩子玩心还是很重,对待学习没有一定的认识,只是年龄到了该上学了,并没有觉得应该多学点知识,所以实践课一方面要带领孩子走进有趣的活动中,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规范和习惯。

二、指导思想

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为: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基本要求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3、注重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研究性学习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对研究性学习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4、强调开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5、重视师生互动。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师生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它与其他课程领域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为了增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本学期,教学重点是:

1、与读书活动整合

2、与语文教材的实践活动结合

3、走进校园文化

一年级下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本班有学生48人,这学期转出2人,转进一人,共47人,其中更读生13人,正式生34人。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在上个学期的期末测试中,最高分100分,最低分69分,其中算术题和看图列式的失分率较高,因此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进度安排:

生活中的数。。。。。。。。。。。。。。。。。。。。。。。。。。。。。。5课时

观察与测量。。。。。。。。。。。。。。。。。。。。。。。。。。。。。。4课时

加与减(一)。。。。。。。。。。。。。。。。。。。。。。。。。。。10课时

有趣的图形。。。。。。。。。。。。。。。。。。。。。。。。。。。。。。8课时

加与减(二)。。。。。。。。。。。。。。。。。。。。。。。。。。。15课时

购物。。。。。。。。。。。。。。。。。。。。。。。。。。。。。。。。。。。。。。。5课时

加与减(三)。。。。。。。。。。。。。。。。。。。。。。。。。。。6课时

统计。。。。。。。。。。。。。。。。。。。。。。。。。。。。。。。。。。。。。。。3课时

总复习。。。。。。。。。。。。。。。。。。。。。。。。。。。。。。。。。。。。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