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

文思都 人气:2.52W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1

【教材分析

《江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之一。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所作。诗人借描写风雪之中垂钓的渔翁,来衬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其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学情分析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质兼美,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四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讨论,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精炼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议论等形式,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让学生观看视频,充分感受老翁寒江独钓的画面。

2、引导示范:在学习古诗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学法:

1、朗读感悟: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感悟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在大雪纷飞,寒分啸啸的时候,人们都已回家避寒,江面上却有一位老翁在垂钓,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

2、齐读诗题,总结题目意思。(江上的雪景)

3、观看视频,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了解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指名交流汇报)

3、学习生字,扫除拦路虎

孤蓑翁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同学们,《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寒江独钓图”,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

千山鸟飞绝。(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

绝:尽,没有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

3、小组合作学习

用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诗句。

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重点抓“灭、孤、独”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

(3)、根据关键词,把整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并读一读。

4、交流汇报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

径:小路灭:消失

此句解释为: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

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孤:指江面上只有一条船

蓑:指蓑衣 笠:指斗笠

此句解释为: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第四句:独钓寒江雪。

独:独自一个人

此句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5、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

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7、此情此景,诗人为什么还在独钓呢?

8、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升华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简要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2、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课后搜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2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开朗、大方的性格

[智育目标]:用欢快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雪橇》

[素质发展目标]: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冬天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特别应注意启发学生模仿马蹄奔跑的声音

教学准备

录音机 《小雪橇》的录音带 打击乐器 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1.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滑雪橇的画面。

2. 听录音两遍,教师提问:滑雪橇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时,应该是怎样的情绪?

3. 教师分句教唱第一段歌词,可放慢速度。

4. 教唱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情绪。

5. 教唱第二段歌词。

6. 在学会歌曲后,可组织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选用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比如马蹄的声音,用什么乐器来模仿?马铃用什么乐器来模仿?等等。所选乐器不要多,节奏也不要太复杂。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比较难的地方,老师的启发很重要,老师在学生的自由发挥后的总结归纳也是必不可少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冷、团、移、密、落、银、脚”7个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下雪时和雪停后的美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下雪时和雪停后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冷、团、移、密、落、银、脚”7个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CAI出示雪花图) 你认识它吗?对了,这就是洁白的雪娃娃,今天,它和它的小伙伴们从寒冷的冬天走来,来和我们大家做游戏呢!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看到课题,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下雪时,是怎样一番美丽的场景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寻答案。二、识记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想想,你看到了什么样子的雪? 2、再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 3、师出示特制的PowerPoint生字雪花图。 师:和小伙伴说说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4、开火车读生字,师正音。 重点指导:“冷”字是后鼻音,“银”是前鼻音。 5、齐读。 6、能不能把你记字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师重点指导:“冷”的右边是“令”不是“今”。“团”字的里边是“才”不是“木”。 7、你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些字在田字格里写好吗? 重点指导这些生字的间架结构:“冷”应写得左窄右宽,“脚”字是左中右结构,三个部分大小均等,右边部分起笔要低于左边。“落”字应写得上窄下宽。 8、生描红,练写,师巡视指导。三、再读课文雪娃娃真调皮,刚刚还在和我们做游戏,一下子就跑到了课文里,你能肯定能从那找到它们。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比赛读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下雪时和雪停后的美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下雪时和雪停后的美景。 难点:通过学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感悟美景 下雪时雪是那样的调皮,它是怎样下起来的呢?1、(电子灯片出示第一段)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第一段。2、指名读、齐读。3、(CAI出示下雪的影像)你能配合画面,说说下雪时的美景吗?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时”“逐渐”“纷纷扬扬”“铺天盖地”“不一会儿”体会雪是越下越大。并通过对“一片片”“一团团”“像鹅毛”“如玉片”“洁白的银装”体会下雪时的美丽景色。4、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雪停后师:是啊,这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会把大地打扮成怎样的世界呢?又会给小朋友带来什么呢?1、读读后面的课文,你会看到更精彩的场景的。

2、学生自由读文。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4、(出示电子灯片)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耀眼的光芒”“挂满”“亮晶晶”“雪亮雪亮”“千姿百态”“水晶宫”等词语体会雪停了以后的美景。5、(CAI出示雪停了以后的影像)瞧,雪停了,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水晶宫。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7、(出示电子灯片)雪白的屋顶、雪白的大地,到处都是雪亮雪亮的。雪后的世界多美呀,你想和雪娃娃一起嬉戏玩耍吗?我想你一定能读好这一段的。8、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些什么呢?(指名说)9、(CAI出示配好音乐的小朋友玩雪的影像)好吧,让我们和雪娃娃痛痛快快地玩耍。怎么这么迫不及待?真像一群刚出笼的小鸟。二、背诵全文 1、下雪时很美,雪停了以后也很美,更美的大家玩雪的心情。玩得这么起劲,我相信这一篇课文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师引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下雪时和雪停后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二、我会说你能将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情景说给大家听吗?三、我会背同桌分段背课文,互相评议。四、我喜欢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将它抄下来好吗?五、我很棒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板书: 下雪时 雪停后

反思:在我们这儿越来越难得见到雪的踪影。孩子们对纷纷扬扬的大雪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说实话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对能否带着孩子通过重点词句感知并体味雪的美感到极为担心。在积极准备教学资料时,我从颜港教学资源中心觅到了一个《第一场雪》的课件。课件中的下雪时和下雪后的景象做得生动逼真,连我看了都不觉想起儿时的那几场大雪来。我在教学《雪》这一课时,适时地运用了该课件。学生被下雪时的动画吸引住了,本来显得很难讲清楚的“纷纷扬扬”“铺天盖地”变得那么的容易理解。学生不再局限于书上谈到的“树枝白了,屋顶白了,道路白了”而是肆意发挥自己的想象,讲到“田野白了,山坡白了,场院白了,操场白了”从而根据与生活的联系体味了“大地换上了洁白的银装”的含义。雪停了以后的那一幕更让我惊喜不已。当挂满松树的雪球、一根根亮晶晶的冰柱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学生禁不住“哇、哇”的大叫。“太美了!”“哇,像水晶。”“多漂亮呀,真想去拍张照片。”不绝于耳。当我让他们配合画面再来读读时,他们像是一个个诗人,读得是那么动情。有了前面美景的铺垫,当我出示孩子们玩雪的影像和有一点像迪斯科的欢快音乐时,学生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居然,离开座位和学习小伙伴们跳起了类似于打雪仗、堆雪人、滑冰的迪斯科舞蹈。我都被这意外的一幕惊呆了。原来,我们的语文课只要稍稍动一些脑筋,也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们着迷,让他们激动。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中第一节中国画单元课,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通过对大量优秀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同时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墨的表现方法,并通过笔墨来抒发情怀,展现有个性的笔墨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人格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2.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韵味。

3.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国画技法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梅花”这一绘画题材的观点,然后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关注中国传统绘画,增强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梅花,了解结构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谁被誉为“花中君子”,在凌寒中怒放,傲然挺立。

生:梅花。

2.师:谁能回忆起关于梅花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梅花给人一种坚强的精神。

生:梅花品格高尚。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3.分发知识表,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

教师总结:

①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彩斑、淡黄、淡墨、纯白等。

②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常见的梅花有五瓣的和重瓣的,是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的象征。

③梅枝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分主枝、旁枝和细枝,主枝大多曲折,一般在主枝弯曲处发旁枝,主枝、旁枝和细枝常交叉成“女”字。

活动二:初步尝试,感知笔墨情趣

师:我们对梅花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中国画的水墨来表现梅花呢?

1.认识文房四宝。

2.师:“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用毛笔能画出一条最美的线? (学生画线条,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师生共同开展评价。)

生:我认为这条线最美,因为它很直。

生:这条线漂亮,因为它有变化。

生:这张画画得好,这条线不但直,而且还有力度,像是在书法里的线条。

教师总结:中国画的笔墨具有粗细、浓淡、轻重、干湿、曲直等不同变化;其笔法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墨法有焦、浓、重、淡、轻等,有变化的线条才显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这些线条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感受和体验线条入手,可以引导学生生动地、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线条,来表现和塑造鲜活的形象。自然界中所具有的线感,如盘旋的公路、飘动的衣纹、流动的水纹等都给我们启迪。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中体验线条的魅力,尝试利用灵活变化的笔法,结合墨色,可以使画出的线条表达人的情感。

活动三:欣赏画家作品,理解画梅步骤

多媒体展示:风格不同的作品,将作品中精彩笔墨的局部放大展示。(见图4-7)

生:梅花的主干用了枯笔的侧锋,这样就显示出了树干的苍劲古朴。

生:小枝条中锋用笔,显得刚劲有力。

生:花瓣墨色饱满,浓淡变化自然。

教师总结:欣赏理解不同形态、不同质感、不同组合规律的线条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从运笔、运墨等方面分析,并能更好地体验笔墨的韵味,感受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了解中国画以线为主的笔墨中蕴含的人格精神,为画梅做好前期铺垫。

活动四:欣赏画家关山月梅花作品,并分析其画梅的步骤。

①教师示范梅枝和花朵的不同画法。运用书法用笔和浓淡、干湿的水墨技法,大胆画出枝干。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结构与画法,尤其是梅枝穿插组合、花朵的造型要反复示范。(见图8-10)

②师:除了了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特征外,还需要对绘画过程仔细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让我们带着问题观看梅花的绘制全过程。(播放画梅花的视频)

通过欣赏教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梅花局部的细节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梅的步骤与技法,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大大方方写枝干,疏疏密密点梅花。

活动五:尝试画梅,师生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范画,学习运用水墨表现的技法,尝试画一幅梅花。

2.练习的过程中播放画梅花视频,学生可以边看边画。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落款盖章。

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画面的构图与出枝给予指导。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落款和盖章是一幅中国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对初步感知中国画艺术魅力且缺乏书法功底的初中生来说,落好款的难度太大,教师的帮助既体现了师生的共同合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六: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1.作业展示:学生自我评价并相互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评价一:在画梅花时,我觉得最难的是用墨,我画的这幅梅花,在画梅的主干时,没有把握好墨的干湿,效果就差了很多。

评价二:这幅作品,首先构图很好,其次梅花的花朵和枝干总体画得还不错,就是花朵缺少了疏密关系。

评价三: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其他颜色来画花朵,但是总体感觉很好,还配了首诗。

2.拓展: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悉了中国画绘画工具、材料,体会了笔墨的韵味,学习了传统的画梅技法, 在课后,同学们不妨去尝试用另一种表现梅花的方法――指印画梅。

表现方法:①利用粗细不同的树枝涂上墨,印到宣纸上,这个作为梅花的枝条,也可以印画结合。②用手指粘上已调好的墨色来按印花朵。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以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为主,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画接触很少,所以对如何欣赏和表现中国画缺少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适当降低技法难度,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进行了反思:

1.在欣赏讨论的环节中,通过对梅花习性、品格等特点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梅花技法的教学中,通过笔墨技法训练和教师画梅步骤示范,大部分学生入门很快,能初步掌握中国画最基本的运墨、行笔技法,虽然学生的造型不太准确,但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笔墨情趣。

3.如何将学生对国画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深度学习中国画的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爱好者,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点评:

《梅竹精神》是湘教版第七册的中国画单元课。陈老师选择梅花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赏梅和画梅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兴趣,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为以后的中国画学习奠定基础。

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诗文、音乐来渲染气氛并导入课题;请学生朗诵咏梅佳句,诠释梅花的象征意义;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中国画的魅力,领会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课堂教学营造了和谐的气氛。

在技法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分步训练,运用示范和演示有效地化解技法难点,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画梅花的笔墨技巧和作画步骤,作业效果良好。

课后拓展很有特色,使学生对中国画表现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指印梅花”不但使国画技法不熟练的学生拥有了创作的自信和乐趣,而且引起了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持续关注。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5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展示图片

孩子们,你们见过雪吗?

(二)介绍诗人

艾青简介

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作品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

(三)初读感悟,扫清文字障碍

1.翻开书126页,自己读诗歌,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并想办法认识它。

2.出示本课生字词

3.分小节朗读

(四)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读第一小节,并思考下雪的早晨有什么特点。

洁白 宁静(安静)

2.在这样美丽的早晨,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发挥想象

3.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和同学们的想法是否一致

生自由读第二小节,并思考看到这样的雪诗人想到了什么?

夏天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孩子在捉知了、蚂蚱

4.再读第二小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诗句并画起来。

5.这个孩子时怎么捉小虫的,请用“△”把相关动词画起来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讲解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

5.你觉得这个小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神态描写)

6.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天真、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7.指名读,把孩子的那种可爱、快乐、自由自在的感觉读出来,让大家感受一下。

8.教师配乐朗读

9.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并背诵,想想第三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7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⑴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⑵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⑶“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 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⑴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⑵词类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⑴“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⑵“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⑶“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⑴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⑵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⑶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⑴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⑵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⑷“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⑸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⑹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板书〗

作者超凡脱俗清高孤傲(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思恋故国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8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9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 通过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 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4、 比较阅读《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请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及我们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的附文,说说你对这篇课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还有哪些?

三、 文本探究

1、请大家找一下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更喜欢朔方的雪)

3、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1-3段。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然后对比着引出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让人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第三段,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4、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场了。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感受到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品质。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

雪与云相互变化的课件。

【学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用甜美的声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图片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随即板书课题:雪孩子。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还可以用的方法等。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然后播放动画片:大雪无边,快乐无限!听,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们玩得多快乐!

2、翻开书,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雪孩子什么事情?

三、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出示文中八张图片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位。

3、标画课文的自然段。

四、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五、阅读新课,理解课文

1、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引导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提问读了这个自然段里,你知道什么?

(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

⑵ “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录问题的答案,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

⑶ 指导学生读出雪大的感觉。

2、阅读理解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讲这幅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相应的课文内容,体会小白兔玩得开心的心情,抓高兴一词体会。

3、阅读理解四到八自然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⑴ 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了吗?”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着“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⑵ 议论:

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

(让学生看课件,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⑶ 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雪绒花)、看着动画片,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六、总结全文,提示主题

再放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雪孩子听到小兔子的呼喊,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由于烟熏火燎,雪孩子的身躯开始融化,雪水慢慢地流下来。他站不稳了,身子摇晃起来。当他看到房梁已经掉下来,小兔子还在火海中,他又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抱起小兔子往外走。他身上、头上的雪水哗哗地流下来,落到小兔子的身上。他坚持着奋力跳上窗台,破窗而出。一步,两步,三步……他再也走不动了,脚下已经淌了一大片融化的雪水。他的眼睛掉下来了,他跪倒了,这时他才把小兔子慢慢地放到地上,他也慢慢地化成一汪纯净的雪水。我们的雪孩子不见了。

他明明知道自己遇到火会融化,甚至连烤火都不敢,但他还是几次冲进火海中救小兔子,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板书:

舍己救人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七、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同学们可以采取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如看动画片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读、默读、和喜欢的小朋友们一起读、演课本剧等等,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八、课堂作业

1、抄写你最喜欢的句子。

2、用可爱一词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雪孩子 舍己救人 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正确书写3个生字。

3、指导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让、往、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处“横”中间看起笔,最后“捺”低于右撇并相接向右伸展。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⑴ 理解题意,“又”字连用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左边一栏说的是动作,右边一栏说的是特点。

⑵ 学习练习可说老师纠正。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讲评小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1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拓展思维,分析、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身处逆境而不改善良的本性,执着为他人送温暖的品质,把这种爱带回家。

教学重点:

1、重点把握“我”自身的人性闪光。

2、能够理解流浪老人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流浪老人所具备的善良和美好品质。

预习内容:解决生字生词读音、熟读本篇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导入新课:

(图片,我们常见的流浪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面对着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居无定所,也许甚至他们并没有家;他们也没有亲人,每天孤独的漂泊在灯红酒绿的街道;他们浑身上下无不脏乱,走到哪里都遭受着白眼和唾弃。

他们——流浪汉

教学过程:

一、“我”的形象分析

1.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见过很多这样的流浪汉吧?大家对他们又报以怎样的态度呢?明确:回答略。

2.教师:好,现在请翻开课本,看着《好雪片片》我们之前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谁能说一说,本文中的“我”是怎样对待文中的流浪老人的?

明确:“我”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待流浪老人充满了同情,并愿意将同情化为实际行动。

3.教师:很好,这个“我”确实有着很敏锐的观察力,充满着善良的意念从他的字里行间还可以看出,他要使他的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同情别人时,仅仅是嘴巴上说说罢了,“我好同情你啊”、“真可怜”等等当然,也不是说这样就是伪善和虚情假意了,只是,我们这个林清玄,他更愿意付出实际行动,让这份同情不只是脑海里纯粹的念想这一点,证明了他善良的至真、至诚不过我们注意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在这篇文章中,“我”向流浪老人买奖券,流浪老人为奖券装上鲜艳的小红套并且在装这个小红套的时候,通过书中的原话就可以看出老人装的很缓慢、很吃力、很费时间首先,请问:“我”在购买奖券的时候,是为了中奖么? (生:不是)

4.教师:那是为了什么? 明确:为了帮助流浪老人。

5.教师:对,他同情这个流浪老人,他这么做,是为了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那么,他买了奖券就已经让他的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了吧?他有必要再浪费时间等老人装小红套吗?带着疑问,再看第二个细节:流浪老人流浪老人去帮“我”扣扣子时,有这样一句话——“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他为什么要迟疑?

(生:因为流浪老人的手很脏吧?)

6.教师:对,通过前面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流浪老人的外表很怎么样?请找出书中的原话加以证明。

明确:“第5自然段,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

“第8自然段,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油腻污秽”。

7.教师:对,再加上突然很亲近的举动,也会让人惊讶所以“我”迟疑了,但是虽然我迟疑了,我并没有?(退让)他为什么会有耐心等待,为什么又对老人扣扣子的举动不退让呢?我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帮助街头流浪者的经历,我们也曾有过因为同情别人而去购买东西的经历吧?在我们向地上扔钱的时候,我们有考虑过受我们帮助对象的心理么?我们有把这些人当作是一个“正常人”么?其实,有很多人,在生活把他逼到绝路上的时候,他固然需要人们的物质援助,他也更需要别人对他自尊的保护、对他独立人格的认同那个时候的他们看待我们对他们的举动,会更为敏感甚至,有时候,还能够决定他们人生未来的走向而本文中的“我”,他是一个那么成功的作家,开个玩笑吧,可能日进斗金,他耽误的时间应该更为值钱了,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不耐烦,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性。

二、解读文章,以流浪老人现象直观现代社会。

1.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老人——“豆子大爷”的故事引入(春熙路上有个以卖豆子为生的流浪汉大爷,其子女不愿抚养他及其老伴,使得年逾古稀的大爷不分昼夜、寒冬或酷暑,都还在街上卖炒货,但是虽然他如此贫困,其炒货永远不缺斤短两,对于因为同情他而去购买他炒货的人,这位大爷都是带着感激的微笑并送上谢谢和祝福的话语,从而感动了网友,许多人自发去慰问、帮助他)现在,我们来找出“豆子大爷”和我们这位流浪老人的相似之处:

明确:A,就年龄而言他们都是老人B,就经济状况,他们都是穷困潦倒的人 C,他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善良。

2.教师:是的,这些都是他们的共同点同学们,你们听过“蝴蝶效应”这个词吧?不说枯燥乏味的解释,我们来打个比方吧,就比如说咱们双流的一只小蝴蝶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那么有可能会引起美洲的风暴比喻很细小的一件事可能会造成一些很大的事情、或者说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这个词,我们要知道什么呢?从极小的一件事,我们应该要看到很深层次东西“豆子大爷”和我们书中这位流浪老人,他们身处低层、虽然穷困潦倒,他们的身上也的确具备了很多人性的闪光点,他们这种穷困的老人、这种流浪汉的出现,是偶然现象吗?

3.教师:对,因此我们要把这件事深入的看,挖出它的骨髓来,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里有那么多的流浪汉?如果我们的法律体制是那么的健全,“豆子大爷”会古稀之年流落街头卖炒货吗?如果我们的法律体制是那么的健全,他即使没有文化、没有钱财是不是也能够通过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如果我们的法律体制是那么的健全,他的子女们知道不赡养父母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他们还敢抛下自己年迈的双亲吗? (生:不敢)

4.教师:是,他们不敢!而我们书中的这位流浪老人,他这么大的年龄了,如果社会的福利制度是那么的万无一失,像这么大年龄的老人、甚至是残疾老人,他们还会在街上无所依靠的漂泊么?答案自然是不会那么,在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明确:好好学习,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完善等等。

5.教师:说得好,天下事,人皆有责,我们确然应该这么做不过,我们更应该学会一点,那就是——带爱回家。

《好雪片片》原文阅读推荐: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即使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木桶。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很少的时候,他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牛伯伯打游击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一站,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甜甜地睡去了。

我观察老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热带的街头,连最燠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的无法和他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困。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到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把全部的家当带在身上,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多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时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我想到伟大的禅师庞蕴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的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12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雪花》。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歌曲,了解“雪”的形成。

2. 能正确表达歌曲情绪。

3. 了解顿音的唱法,并能按照顿音记号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 复习欣赏乐曲《雪花飞舞》。

2. 请几位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动作随音乐表演。

3.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雪”是怎样形成的?

4. 播放录音带或CD,听歌曲《雪花》的录音(也可由教师范唱)。

5. 教师分句教唱。

6. 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教师示范):

①注意顿音的唱法。注意第一、三乐句第一、二小节中顿音的唱法,应唱得有跳跃感。

②注意歌曲情绪的变化。

虽然歌曲是多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但是,歌曲仍然在情绪上有一定变化:从大的方面看,前4个乐句可以为一部分,为一种情绪,后4个乐句为一部分,是另一种情绪。从小的方面看,第一、三乐句应唱得跳跃,而第二、四乐句则应抒情等。

③注意力度的变化。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注意歌曲强弱力度的走势及顿音记号的作用。第一乐句中第一、二小节,应唱得富有弹性,第三、四小节唱得连贯一些,力度也应由弱渐强;后四小节再由强渐弱;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相仿;第四乐句,力度从强到渐弱;第七乐句力度渐强,表达一种迫切的心情;第八乐句可唱得稍强。

7. 最后,全班同学按照以上要求,完整地演唱歌曲《雪花》。

教学评价

1. 学生设计歌表演动作的广泛性。

2. 学生参与歌表演的投入程度和和谐程度。

3. 学生听赏音乐时的专注程度。

4. 学生听赏音乐的联想能力及表达能力。

5. 随音乐做动作的和谐程度。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13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4.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感受冬的寒冷,雪的美丽。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冬的寒冷,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事物雪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写的《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2.介绍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学习古诗

1.读题目。

2.出示古诗的视频。自读古诗,指名读。生评,再读。师范读,生齐读。

3.读第一二句诗,你读懂了什么?认识“衾”和“枕”。预设:“衾”指被子;“枕”指枕头。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4.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那么,诗人醒来,听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因为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所以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你们看这是从听觉(闻)写出雪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5.再读古诗,体会意境。

6.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说说“雨”的特点。(预设:春天的雨,是最柔和的。如果春雨来了,你试着让雨水拂拭自己的脸,那种感觉是温柔的,就像妈妈轻轻地摸着你的脸,非常舒适。而小草们、鲜花们有了春雨的滋润,一定会更加鲜艳了。春雨,是它们的营养品。夏天的雨,是最激情的。雨打在屋檐上,玻璃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让人不禁认为夏雨就像一只发了疯的蜜蜂,不停在鸣叫。被夏雨打到脸上的滋味可不好尝,它像一块小石头扔到脸上,很疼的。秋天的雨,是春天的雨和夏雨的结合。有时秋雨细细绵绵的飘扫在大地,有时却像发哮似的降散。不过,秋雨是丰收果实的使者。下了秋雨,农民伯伯心里也轻松多了,因为丰收的日子到了。冬天的雨,像一位古时候的女子,很少露面的。如果说冬天的雨,恐怕是雪了吧。它絮絮扬扬地飞舞在天空中。这时候,孩子们可高兴着呢,又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把了。雨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清新,每次下完雨,大地就像过滤般的清新。)

7.背诵古诗。

三.作业

1.用泡泡泥做雪花。

2.给爸爸妈妈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讲讲古诗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14

一、教学目标

1、品析香雪的形象,感受香雪身上的美;

2、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自我心灵觉醒;

3、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感悟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三、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反思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进取和保留。

四、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千变万化内涵丰富,每一个读音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请同学们读小说标题《哦,香雪》,品出感情韵味。

哦,读三声,表惊讶;哦,读四声,表赞美。

(二)美的叩问 香雪之美

1、阅读《哦,香雪》品析香雪人物形象

“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第37段)

善良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第46段)

纯真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第47段)

渴求科学文化知识

“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跨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第64段,65段)

坚毅,执着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第69段)

自爱

明确:香雪是一个充满淳朴之美、自尊之美、青涩之美、执着之美的女孩

(三)美的历程 迂回曲折

1、香雪是否有自卑、虚荣的一面?

2、美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符号,它可能会经历虚荣自卑,美的历程本就是迂回曲折的。

(四)比较阅读 寻找共性

作品人物事件人物特点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

《窃读记》“我”

《哦,香雪》香雪

(五)主题阐释 心灵觉醒

生活在遥远的小山村,却向往外面的世界,没有被大山所掩埋,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进步的迫切需要、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主动向外探求,求新求变,积极向上,实现人生价值,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难能可贵。这便是属于孙少平、“我”“香雪”独特的自我心灵觉醒。

(六)现实意义 人生启迪

相比较北上广,有的地方就是远在偏远山区,那里封闭、落后之地,那么当山外的现代文明之风吹进这样尘封的地方,人们会不会像香雪一样抓住机会,改变自己,如何抓住机遇?

(七)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我们又该以什么姿态去接触现代文明,需要改变的是什么?需要保留的又是什么?

(八)小结

香雪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香雪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范本15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哪怕是其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经过作者的艺术观照,也已经是人话了的自然,折射出社会生活,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倾向: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激活审美想象,畅谈读后感受,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感受语言美;

2.勾画描写江南雪和北方雪的语句,能准确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把握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领悟本文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品味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预习,扫除阅读障碍;

2.搜集关于《野草》及《雪》的写作背景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看到我手中的这根粉笔,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本来就是一根普通的粉笔,经过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它竟然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笔了。其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某些自然景物也会超脱固有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意味。当然,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被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刚刚我们对粉笔的认识。再比如自然界中的“雪”,在被贬的柳宗元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幽冷孤寂的心态,而在盛唐岑参笔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雪》一文,探讨一下作为文学战线上的革命斗士——鲁迅借助“雪”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找出描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2.检查听读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词。

处子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

指名读音

(2)明确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1.赏读“江南的雪”

(1)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滋润美艳”“青春的气息”“处子的皮肤”“闹”等词句,从而为体会江南雪的特点做好铺垫)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

(2)指导朗读。(语气温婉)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读

(3)设问:江南雪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词句品评,明确江南雪的特点

(投影)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2.赏读“朔方的雪”

(1)要求勾画出描写“朔方的雪”的词语。

(2)交流,明确。

(投影)如粉如沙

朔方的雪蓬勃纷飞

升腾闪烁

(3)指导朗读。(语气异常刚劲、果决)

学生练读。

指名读,点评。

齐读。(定要读出气势)

(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呢?请用“尽管,但是”来表达。

学生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把握描写雪罗汉时的情感变化。关注转折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

3.设疑:鲁迅为什么要把南方的雪写得那样优美,而又把北方的雪写得如此富有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精神呢?

启发:了解艺术形象的寓意可以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

(投影出示:《雪》写作背景)

学生讨论明确课文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生华)

板书:江南的雪——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朔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4.结合全文,理解关键性句子

(投影出示)“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学生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突破此句。

(赞美坚守自我、完全献身、坚强奋斗的精神。学生把握语句意向即可)

四、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2.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野草》中的《秋夜》。感受自然景物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2.搜集写“雪”的诗句,品评诗人透露的思想感情。

(设计目的:课堂上教师渗透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体验。这样,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了课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