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文思都 人气:4.95K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00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00,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平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近,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平均分7.8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习,引人入胜;

4、把学习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习量较少。

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众数”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它既是一个教学难点又是一个教学盲点。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班级选拔人数参加集体舞比赛,发现参赛选手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较合适,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

学情分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

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众数的含义,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经历数据的分析和对事物进行简单预测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小范应聘记

师生共同观看小范应聘过程。

师:你能帮小范算算该公司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赵经理是不是忽悠了小范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平均工资没错是2500)

师:那问题出在那里呢?(小组讨论)

预设:

生1:这个公司只有总工程师和工程师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所以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不合适。

生2:用中位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生3:用1200来代表工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因为拿1200的人最多。

分析: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知的学习,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境二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分析: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

统记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说说你是怎样考虑的?

生1: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所以,我认为应该选择他们身高的平均数。根据这个平均数去挑选比较合适。

生2: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师:嗯,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生2:中位数。

师:哦,是吗?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几?

生3:中位数是(1.48+1.49)÷2=1.485米,只要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师:根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485米,应该选择哪10名队员呢?他们之间最高的与最矮的队员身高差是多少?

生4:应该选择1.46米到1.52米。他们身高差是:0.06米。

生5: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不是很好。我发现有七名同学的身高是一样的。都是1.52米。如果根据身高接近是1.52米的来选择队员的,那么,应该选择1.49米到1.52米之间。这样最高的队员与最矮队员的身高差就是:0.03米。这样选出来的队员身高就更均匀些。做操时会更整齐、好看些。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老师也觉得他分析的很对。事实上,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我会发现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把这个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分析:本环节教学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

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不断探索,使学生感受众数的意义。使学生真正

感受到众数所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循序渐进,尊重学生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境三:

1、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3) 你认为用那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4) 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2、国家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2012年奥运会,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十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 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2~123页例1及“做一做”,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态度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尝试题,小组合作学习:

1、师:同学们,为了庆六一,老师想选10名队员排练一个舞蹈,老师先选了20名舞姿好的同学,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

课件出示: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m)。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2、质疑问难。师:请同学们当一当舞蹈老师,选出你认为身高合适的10名队员。

3、小组合作学习。师:大家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民主导学】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温馨提示:(时间:5分钟)

1、自己思考选择的标准并勾选出10名队员;

2、在小组内交流,确定标准及选出的10名队员的身高,完成作业纸(一)。

汇报评分规则 :完成后,组长示意老师,按完成的先后顺序汇报, 推荐几号加几分 ,组内有一次帮助机会,加1分。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有请第一个完成的xxx组说说你们组选择的标准。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

预设:

1、方法不统一,各组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请大家就这几种意见再次进行讨论。

2、方法统一,看来大家的意见达成了共识,都认为这个方案合适,确实是这样,这样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

师小结:这个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板书: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反映集中情况)

三、【小试牛刀】

师:真是团结力量大!刚才我们在小组努力下认识了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就是1.52。你能自己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吗?(能)老师看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我来尝试】我能行!找一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答题要求和规则。

课件出示:【我来尝试】我能行!P125:第4题。温馨提示: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做题方法。(时间:4分钟)

汇报评分规则 :老师决定答题同学序号,抽号决定答题的组,组内没有帮助机会,分数见题目要求。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82 86 87 89 94 95 83 96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

第1组数据的众数:( )(2分)

第2组数据的众数:( )(2分)

我的发现:

(2分)

2、学生答题,老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师小结:这个发现让我们加深了对众数的了解。通过两轮比拼,xxx组暂时领先,老师看到了你们组的自信,请不要骄傲;同时老师也看到了其他组的不服气,希望你们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有没有信心?(有)下面老师出一道既有众数又有中位数的题:

课件出示:【学会应用】我会用! P123:“做一做”:(1)(2)(3)(4)温馨提示: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做题方法。(时间:5分钟)

汇报评分规则: 组长抽签选题 , 老师决定答题同学序号,组内有一次帮助机会,加分减半。

2、课件出示:P123:“做一做”。

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每空1分)

左眼视力人数

(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 )。 (每空2分)

(3)我认为用( )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4分)

(4)视力在4.9及以上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每条建议1分,最多说5条)

3、师:同学们提的建议都很合理,希望大家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其实众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含着平均数和众数原理。

4、(渡)师: 我们已经学了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四、【学生讨论】

1、小组讨论:这三种统计量有哪些 联系和区别?

2、按要求完成作业纸(二)上的表格。

汇报评分规则 :完成后,答题同学示意老师并选题,分数见题目要求。

师:看来同学们对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师:同学们,针对这三种统计量,在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应灵活选用。同学们敢不敢迎接挑战?(敢)下面,进入必答题环节。

五、【练习应用】

答题规则 :组长抽签决定选题顺序,分数见题目要求。若有不同意见,举手示意老师,给最先举手的同学答题机会,答对加满分,答错扣1分。

选择: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书,应选取( ) 。(2分)

2、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是( )。(2分)

3、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在所有选手中处于什么水平,应选取( )进行比较。(2分)

4、如果要评估五年级四个班的成绩,用( )比较合适。(2分,说明理由另加2分)

5、一组数据:30,25,25,25,50中,加入任意一个数据,一定不改变的是( )。(2分,说明理由另加2分)

师:通过这一轮的角逐,老师发现同学的知识掌握得真扎实!进入下一环节:快速抢答!

答题规则 :每题2分,若有同学质疑,需说明理由。每组1号同学听口令抢答,违规扣2分,每位同学有4次抢答机会,若有不同意见,其他同学起立回答,答对并说明理由加2分,答错扣1分。

判断

1、平均数一定比众数小 。 ( )

2、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 )

3、在一组数据中可能没有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 )

4、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相同。 ( )

六、【课堂小结】:

师: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过去了,计算各小组得分情况,(若有时间,可以计算5个小组分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反映集中情况

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