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玉说书阅读题及答案

文思都 人气:2.71W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小玉说书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小玉说书阅读题及答案

王小玉说书(节选)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支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NF041??NF041?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1.第二段文字写黑妞及其表演是从_________的角度来写的,从描写方法上看运用了_________描写。

2.第二段文字描写其声音的词语有_________,描写其声音时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写琴师、黑妞的表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黑妞歌喉之美?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

答案:

1.解析:第二段中“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应该是肖像描写,当然是视觉角度。而对黑妞演唱的描写很明显是动作描写,是听觉角度。

答案:视觉、听觉 肖像、动作

2.解析:第二段中六、七两句写的是黑妞演唱的情况,认真阅读找出描写其声音的词语即可。

答案: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百变不穷 比喻、排比

3.解析:文章重点是为了表现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但是先出场的是琴师和黑妞,而且对琴师和黑妞的表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里是为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为的是把白妞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

参考答案:抑扬法。为白妞出场作铺垫。

4.解析:黑妞的出场是为了给白妞的出场作铺垫,渲然黑妞的歌喉之美,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白妞,黑妞尚能如此,那么白妞高超到什么程度简直是不可想象。

参考答案: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更有力地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并没有喧宾夺主。

拓展阅读

创作历程

刘鹗会撰写《老残游记》一书,原本是为了帮助朋友。在义和团乱后没几年,京曹中有沈虞希与连梦青二人,因素与《天津日日新闻》的方药雨为友。一日,沈虞希偶将朝中事告知方药雨,方氏将其揭露於报端,清廷获悉后大为震怒,严办泄密之人,且株连甚广,沈氏被逮杖毙,连梦青仓皇遁走上海,连氏到上海后,家财尽失,无以为生,只依赖卖文糊口。刘鹗知其人孤介,不愿受人资助,因此,动笔写小说送他,以增加其稿费收入。

刘鹗的写作动机本为助人,但他生当乱世,目睹国事糜烂,再加上自己一生事业上的失败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事实上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书中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从小说的总体构思来看,对官僚政治的批判与对文化心态的反思形成互补结构。酷吏的立身根柢便是宋儒理学。书中写了两个带有反理学、反禁欲色彩的女性,即《初集》中的玙姑和《二集》中的逸云。她们属于哲理型,或曰思辨型的女性,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罕见的新形象,堪称空谷幽兰。桃花山一夕夜话,作家让自己笔下的理想女性娓娓道出宋儒的虚伪和矫情,表现了对于压抑个性、遏制情欲的伦理道德的深刻憎恶。

此外,刘鹗显然试图使作品涵纳自己的政治思想以至哲学思想。首回危船一梦,以象征的手法,将晚清国势的危殆、各派政治力量对时局的立场和态度,做了寓言式的图解。刘鹗无疑反对“北拳南革”,他所开出的治世药方是:补残。所谓“三元甲子之说”,虽蒙上神秘预言色彩,实质也蕴涵着循序渐进的社会变革意识。书中桃花山夜话数回,则显然是在弘扬太谷学派的教义,表现了对中国未来命运的预测。

小说同时也是作家心灵历程的自白。从“送他一个罗盘”至于“众怒难犯”,概括了刘鹗一生奋斗的失败史以及痛苦的心灵历程:由补残、哭世至于出世,《二集》和《外编》弥漫着佛老悲天悯人的宗教氛围。[7]

社会评价

《老残游记》自1903年诞生于刊报连载,随即在清末八股举士制度被废弃后的小说大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从民间到一流学者两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赞誉。除广为人知的胡适、林语堂在1925和1933年分别为新版《老残游记》写序推介之外,根据发现的、刊登于1905年9月22日《天津日日新闻》上的一则海报,另有当时“中国文界最上乘”之三君子,也对《老残游记》表示推崇备至:“严几道(严复——笔者注,下同)先生云:“中国近一百年内无此小说’。梁任公(梁启超)出重价购其全稿,拟编入《新小说》印行。王君晋庵(王国维)深通英文,曾译心理、伦理、物理等学科教科书,能读英国最深文理之书。读《老残游记》叹曰:‘不意中国亦有此人!可与英国最高小说平行。’此三君子者,皆中国文界最上乘也。其推崇如此,则此书之价值可想矣。”

鲁迅在评论《老残游记》时写道:“摘发所谓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它流传甚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老残游记》应是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上乘的“文化小说”,而且是一部古往今来诞生于中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上具有超一流精神、文化、文学和艺术境界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