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创新作文汇编8篇

文思都 人气:2.15W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作文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创新作文汇编8篇

创新作文 篇1

雄鹰之所以能在高空自由翱翔,是因为它有一双健壮有力的翅膀。

大河之所以能激流浩荡,是因为它有惊涛拍岸的神奇力量。

生命之树之所以成为参天栋梁,是缘于它破土而发那一刻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不同的辉煌背后总有不同的坚强,不同的坚强背后总闪烁着震天动地的力量,纵然那只是一米清爽的阳光,纵然那只是一缕黑暗中独缀夜空的光芒,纵然它只是生命中的一丝微渺,纵然……然而,它终是燃烧起了灿烂的梦想和希望。

什么最有力量?

是失败时倒地那一刻的泪光,因为它给了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坚强;是它滑落眼眶那一瞬的余热,教会我们要学会成长;是它昔日洒地时的那份悲壮,造就了今朝的成功与辉煌。不必说那份泪水背后无助的脆弱,我们只需将那份不同寻常的力量珍藏。从此,漫漫人生途中我们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有泪水赠予我们的锦囊,我们的脚步声会更加铿锵,我们的头会更加昂扬,这就是力量。

什么最有力量?

是黑暗中难见黎明的忧伤。是它点燃了我们对快乐与幸福的希望,是它,让我们有了不断追寻欢笑的勇气,是它,磨练出我们那坚强的意志。它是每个人路途中必经的一道风景,然而,只有最富有智慧的人方能寻觅到它的与众不同的力量。

什么最有力量?

是平静面对困难与坎坷的微笑。是那份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们有了面对困难的坦然;是那笑靥,度化了忧伤之神,使其甘愿退居二线,让快乐为我们导航。

创新作文 篇2

近来,一股复古的浪潮正在中国大地蔓延。许多人感慨于世道的浮躁和唯利是图的不良状况,便试图以古代传统的礼仪教化来对抗之。那么,古代的东西真的能够在今天起很大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吗?

记得《庄子》里有则寓言《做轮子的老人》,大意是说,古人的人都死了,时代巨变了,其言论对今天还能够有多少作用呢……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相距千年,差别万里”是最为显著的事情,今天的我们在意古典,自不可泥古而不化,最多也就是获得某些借鉴的作用而已。

如果我们将古代文化视作水流,则源头大都具有水清澈的意蕴,这正是我们重视文化传统,期望“古为今用”的原由所在。譬如,儒家的源头孔子和孟子,其人其书其学说,都颇为可圈可点。后来却逐渐变异,日益严重,乃至面目全非;到明清时更可谓是浊浪滚滚,儒学被彻底的僵化,教条,最终竟然沦落成了杀人的软刀子,毁灭社会制度的“最”帮凶。

古人的东西,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令人难忘,正说明那些东西在当时是十分生动活泼,起过作用的。基于时代的巨大差别,如今的人们如果要加以运用,一定要避免生搬硬套,或者还能够有所“效益”,否则只有“成是不足,败事有余”,死路一条而已。

形式主义害死人——譬如今天有的读古书斋,不去专心研究探讨古代经典的现实作用,却专以戴古帽穿古衣之类的形式为抢眼球的热闹,却不管这些衣饰与读经书的毫无关系,又岂止是喧宾夺主呢!

关于借鉴,毛泽东早已说过,古为今用要讲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非常精到的言辞,却也是很有难度的事情。而类似今天的,着重于穿古衣,戴古帽的形式,不过哗众取宠,对于借鉴是毫无用处的——读经就读经罢,又何必追求经书以外的形式呢?

创新作文 篇3

创新固然重要,传承风俗,是更为重要的,机器的速度固然快,但人工制造所拥有的“人情味”,是机器不能比拟的。

——题记

又是一个大年夜,记忆中老家是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可今年冷清的味道却在在街上弥漫,原先在大街欢唱的锣鼓队,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音箱,把宋祖英激昂的“歌声”传遍了大街小巷。一进门,就看见奶奶在电视机前看莆仙戏,咦,这时不应该在祠堂的戏台前演出吗?奶奶笑吟吟地说:“这年头,谁还去看戏,电视上都有。”我看了看电视上高歌的演员,点了点头说:“嗯,是不错。”

姑姑、叔叔们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她们坐在椅子上,拆开一包包橄榄、瓜子、蛋糕,“姑姑,以往不都是我们自己炒瓜子,做甜橄榄蒸年糕吗?”“现在科技发达,都用机器做了,省得我们自己做,这创新,多方便哪!”我尝了一颗橄榄,甜得发腻,完全没了橄榄的清香,我想起奶奶制作的姜橄榄,清香清香的。“创新”橄榄真的好吗?

年夜饭开始了,奶奶搬出了一堆速冻饺子,“啊,为什么,奶奶包的饺子多好,我不想吃。”姑姑教导我:“看,这些饺子有虾仁馅的,青菜香菇馅的、韭菜猪肉馅的、还有牛肉馅的、、、、、奶奶年纪也挺大了,包饺子怪累的,你就体谅一下吧,说不定,味道不错呢!”奶奶又夹给我一把青菜,“喏,你最爱吃的春菜,刚摘的,尝尝。”我夹起菜,翠绿的菜叶在灯光下闪着诱人的光,咬一口,呸,味同嚼蜡。我问奶奶:“今年菜怎么这么难吃。”“不会吧,刚从大棚里摘的,这几天,一群人刚建起了疏菜基地,菜放在里面,不怕冻,也不怕虫咬,不挺好的嘛。”奶奶说。

我放下筷子,看着碗里的饺子和菜,为什么创新后的东西,会失去一种让人温暖的人情味呢?

创新很重要,可是,在创新的同时,就应抛下传统,去追寻所谓的“美味”?传承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是传承的动力,传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就像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应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传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并把创新做为指南针,不断地探索。这样,把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才能让自己不断地进步、发展。

创新作文 篇4

在上个周五,老师就早早的通知我们说,在星期六早晨六点四十分省电台将转播素质创新教育的讲座,并要求我们写好观后感,我和同学生们很高兴,以为可以学到创新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都满怀期待!

第二天,很想睡个懒觉的我还是顶住自己的瞌睡,打开了电视,提前转到了江西卫视第三套,生怕错过了讲座,心理很激动。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说出了一大堆数字组成的乘法,让一个学生当场去计算,这个学生用了5分多钟才算出来,此后,另外一个自称是学过创新方法的学生去计算同一道题,几秒钟就算出来了!这点让我有点怀疑,谁知道这个人是否事先就知道了答案?我认为应该在电视现场把方法教给那位算了5分钟的学生和电视机前想学的观众。

这样才能体会它的真实性,才会有说服力!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我渴望出现的画面没有再出现,取代它们的竟然是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一次我在永修宾馆的遭遇:也是一个学习方法介绍讲座,一开始也讲速算速记,到了后面却开始推销,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方法讲座,也是要我们学生去购买他们的产品!此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方法讲座,也如出一辙。

他们也是打着省卫视的牌子,打着教育的口号,而实际上不过是在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一个“利”字,对此叫人很心寒,我感到既失望又气愤,自已又上了一次当!

也许这些专家的讲座的方法,真的能教给我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并能提高我们的考试成绩,但是它们被某些人利用了,不购买他们的产品,不花钱,是不可能学得到内面真正的精华的。

与此同时,我不知道为什么省级电视台也能被某些人利用,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在此,我呼吁:那些真正能开拓思维,让我们的能力能提高的学习方法,能真正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能走进卫视教育频道,真正能给我们这些学生提供帮助!

创新作文 篇5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谁都可以成为有创造性的人,创造和创新并不是不可企及的梦想。对,我们应该学会大胆创新,学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 ,为社会、为国家做更多的事,献出自己的力量。

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只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见与想象去胡乱地下定义,否定现实,瞎编乱造。盲目的创新通常只会弄巧成拙,成为人们的笑柄。创新,需要在借鉴、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他人正确的理论引导下,探索更深一层次的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只有创新,才有了人类的`进步,不仅仅只是在科学领域,在生活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牛顿由一个掉落的苹果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证明两个铁球能够同时着地,假如没有这种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或许,我们至今还只能够停留在前人错误的理论中。只有创新,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譬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水稻梦一做就是40多年,正是因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国家因此避免了粮食危机,而袁隆平的努力,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院士说得好: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又不能迷信书本。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假如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假如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还不要害怕冷嘲热讽、标新立异。假如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要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或者失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顽强坚持的毅力……社会的前进需要不断创新的人。

创新作文 篇6

雷同的题材,相同的结构,一样的事例,同样的平淡而乏味的语言……中学生的作文,像被缚住了翅膀的鸟儿,暮气沉沉。

有限的活动范围,狭窄的生活圈子,繁重的学业,少得可怜的课外读物……对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中学生来说,每天的生活在“三点”(教室、寝室、食堂)一线中反复,想获得许多新鲜的写作素材,想构思出新颖独特的作品,谈何容易?

如何让写作脱离枯燥乏味、如何让写作与众不同、如何让写作学会飞翔?

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如果中学生能充分掌握和熟练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作的时候就能浮想联翩,文思如泉涌,从而“下笔如有神”。

那么,什么是联想呢?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现实生活中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例如,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因眼前白雪如棉联想起春日盛开的洁白的梨花,从而抒写出这句气势壮阔、优美如画的“雪景图”。

联想有多种形式,一般分为四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接近联想是由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所引起的联想。如由天空我们联想起月亮、星星、进而想到浩瀚的宇宙;因为三者在空间上非常接近;由唐诗想起宋词、元曲,因为三者在时间上非常接近。

类似联想,是由于在性质上相类似的事物所引起的联想,它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例如,由春天想到花开,由秋天想到叶落;由攀登高山想到人生之旅,由体育比赛想到学习竞争。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一篇文章《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一篇联想的佳作,它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联想即贴切又新颖。

对比联想是由在性质上彼此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所引起的联想。例如,由黑夜想到光明,由过去想到将来,由喜悦想到悲哀。

因果联想顾名思义是由因想到果,如由努力进取想到事业成功,由“昨夜风疏雨骤”想到“绿肥红瘦”,由“执手相看泪眼”想到“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联想有三个要点:

1、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2、阅读和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

3、找到联想的触发点。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畅通了。”不同的知识经验的人对于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看到“0”,你想到了什么,诗人联想到月亮,学生联想到圆形;浪漫的人联想到花环,饥饿的人联想到烧饼。很多同学写作文的时候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往往并不是记忆仓库里没有材料,而是不能浮想联翩,不能由题目或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事、物及其所含的道理。联想的关键是找到恰当的一点,也就是要找到联想的触发点。由此展开思绪,生发联想,再连缀成文,一篇文章就手到擒来了。

那么,什么是想象呢?

根据心理学上的定义,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例如,我们没有到过大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时,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画面:阴山旁,辽阔的蓝天之下,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原,微风吹拂茂密的牧草,牛羊时隐时现。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

在心理学上,想象可分为两大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由自主进行的最简单的想象;比如,看到天上的云朵,我们有时觉得它像一只羊、一头牛等等。有意想象则是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又可分为两类: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依样画葫芦”,创造想象则是别出心裁、推陈出新。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几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读到这时,我们的头脑中出现了大鹏鸟的形象,这就是再造想象。而大鹏鸟的形象在庄子的头脑中出现的过程,就是创造想象。

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对想象有这样一段精辟的概括(《文心雕龙·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作文中运用想象呢?

1、利用想象,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结合起来。

大家一般认为,想象作文就是外星人、星球大战、机器人,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可以利用想象将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串联起来,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一个事例。

这是一篇散文的节选,一个青年人在火车上偶然看到对面火车车窗中一个女孩的脸,由此引发了他的想象。请看例文《车窗里一张美丽的脸庞》:

火车越驶越快……她的脸拉长、模糊了,带着游曳不定的最后的光辉。此后,留下你独自在剩余的旅程中平添了苦涩的回味,引发出一连串人生的怅意。你的心,这颗成熟的果子,让那些从记忆深处游来的小往事,咬得一点一点的痛。你独自啜饮这午夜流注的寂寞了。你知道,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你们重逢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在阳光明朗的大街上擦肩而过,彼此回首一望,都不感到吃惊;互相猜测着,却不曾驻下脚;或许根本不曾回首,就这样面露微笑,永远的走过去了。或许,当时她手里还牵着一位头发乌黑卷曲的漂亮小男孩,脸上闪烁着恍恍惚惚的幸福或无可奈何。你也就恍恍惚惚的高兴了,心在为她默默的祈祷祝福,你们都曾拥有过同一年纪,同一时代的梦,彼此心照不宣。在人生的旅途上,你错过了一个个美好的机会,但在这种错过当中你又体验到另一种美好,美好的事物无须点破,因为你相信你们还会再见;在另一个人生的小站,还会有无数个少女姣好的脸庞。

这段例文,作者想象到将来的某一天与偶然遇到的女孩重逢的情景,通过想象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联系了起来,开拓了文章思路,丰富了文章内容。

2、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对过去或未来进行想象。

想象不仅仅局限于未来,还可以对过去进行想象。例如散文《红叶》:

也许,她曾是一片苍翠的叶子,在金色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招摇饱满的青春;也许,在煦暖的春日,当温柔的春风吹来的时候,她在枝头悄悄的拱出芽苞,小心翼翼的展开叶片;也许,她有过最辉煌的梦想,要成为世上最美最美的叶子……然而,秋风来临,在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轮回中,她结束了自己美丽的幻想,无奈地接受飘零的命运。

一切的喧哗总要归于宁静,一切的浮华也总是过眼烟云。

3、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历史,穿越时空,以现代人的身份评价古人等等。

例文:

《故事新编——羞月》

公元191年的洛阳,城中格外寂静,静的甚至听不到小儿的啼哭。偶尔的一两声犬吠,更增添了可怕的肃杀之气。

城中一座幽深的庭院内,司徒王允愁眉深锁,在庭院中踱步。

白天那可怕的一幕又出现在他的眼前:大殿上,被杀的大臣血淋林的尸首,百官噤若寒蝉。

“难道我就看着一介武夫在我眼皮底下作威作福、威慑百官吗?难道一个吕布就吓怕了那么多人了吗?难道我王允就奈何不了他了吗?”

王允看着手中的青蛇——他的宠物,他平时很喜欢养这些冰凉柔滑的动物,它们常常会悄无声息的潜近人们身边,然后迅即出击。

“你的毒牙呢?你为什么不露出你的毒牙呢?”王允问青蛇,又好像在问自己。

花园的拜月亭中,朦胧的月光衬托出一个少女婀娜的身影,可以看出少女正拈香祝祷。

王允悄立于少女一侧,少女姣好的容貌尽收入眼底。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形成了。

于是,千百年后,我们知道了“连环计”的故事,我们也知道了那个“羞月”的传说。

只是,我不知道,牺牲一个女子的肉体及青春,离间董卓父子,导致以后漂泊无依终而被杀的结局(传说貂蝉被关羽所杀),这到底是貂蝉的选择呢,还是王允的选择呢?

小说家们喋喋不休,而历史无言。

毕竟,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的命运,本不由她自己选择。

这篇文章直接回到过去,大胆想象王允运用“连环计”的场面,使一个模糊的故事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想象具体而生动。

总之,在作文中正确而大胆的运用联想与想象,可以使中学生作文摆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尴尬处境,可以为中学生的作文增添新鲜的血液、为创新作文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可以为写作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创新作文 篇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继承与创新,亦是如此,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他们的关系。

以继承之水,浇灌成功之花。朝阳与落日总是令人感动的,只是因为那一刻把正午的锋芒熔成了光润的辉光。在历史的海岸上,慢溯着一道道厚重的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执著、坚毅、豪壮、遵其本心……这些优秀的品质流传至今,让我们得以继承和发扬。

以创新之光,照亮成功之路。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发光。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出水晶教堂,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梦想。我国近代铁路专家、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的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面对铁路横过八达岭这一难题,他亲自勘察,选定路线,创设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他大胆创新,不畏艰难,成功地修建了京张铁路,创造了奇迹,有力地回击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

用继承与创新之美,点缀斑斓人生。古往今来,历史总是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我们不仅要像山一样的在坚守自我中巍峨不动,也要像水一样在山穷水复之时另辟柳暗花明之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会了我们对理想要不断追求并为之努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懂得了以史为鉴,敢于拼搏;“苦其心智,劳其筋骨”让我们明白在逆境中开拓创新的重要性。

大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它有落红无私的哺育;大海之所以深邃,是因为它有无数条小溪汇合;花儿之所以明艳,是因为它有清晨雨露的滋养。因此,我们在继承古典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

如果你歌颂黎明,那么请不要忘记拥抱黑暗。

如果你赞美太阳,那么请不要忘记欣赏月亮。

如果你敢于继承,那么请不要忘记开拓创新。

创新作文 篇8

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出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就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