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鱼我所欲也教案3篇

文思都 人气:2.35W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鱼我所欲也教案3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分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 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学生自由补充。)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教后反思: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醒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

1、 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注意要点: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2)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