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民俗作文汇总五篇

文思都 人气:2.3W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俗作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民俗作文汇总五篇

民俗作文 篇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你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吗?别急别急,君情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习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习俗有意思吧!你家乡的习俗呢?不防也说来听听吧!

民俗作文 篇2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头等大节日。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民族,过着头等大日子的传统习俗可是规规矩矩的、一点也不能少。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上写着对新一年的祝福。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门中还有一个福字。我们通常会将福字贴倒,意为福到了。这看似简单的习俗。

放鞭炮。我们会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就会出来伤害人畜。比较聪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个妙计:在院中摆放“年”爱吃的东西,当“年”来时,大家就放鞭炮、敲锣鼓,是“年”落荒而逃。从此,放鞭炮的习俗也就保存了下来。

压岁钱。这个习俗是小孩们的最爱,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吃团圆饭。我最爱的还有团圆饭,生在北方长在北方的我最爱吃饺子,而在北方的团圆饭中饺子又必不可少。饺子可以包很多馅,样子也各异,是最具传统色彩的家常便饭了。

包饺子是一门学问,别看家中长辈手十分灵巧,包饺子迅速而美观。其实,饺子的厚薄、饺子馅的多少、煮饺子的时间……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许少了或没有做好哪个环节,饺子就没有那么美味了。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

一、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二、饺子有馅,便有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去,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过春节不只是吃饺子之美味,更是享受传统节日的风俗带来的欢乐。

民俗作文 篇3

我在介绍傣族民居之前,我来说一下我们的民居。现代的房子连传统的都没有,都是什么高楼大厦,连一 点特色都没有。有一些古老房子都被那些开发商给建成高楼大厦。有一些可恶的开发商为了钱,竟然不管别人 的死活,强行霸占。

傣族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 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 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 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 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 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

民俗作文 篇4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八大菜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气候、物产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饮食原料、烹饪方法、口味爱好也不同,因而形成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地方菜系是在地方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每个菜系都融合了很多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菜肴特色。如北京菜,就是融合满、蒙、回、汉等民族菜肴发展起来的菜系。一个主要的菜系,往往又派生出几个分支,如粤菜就有广州、潮州、东江等地方菜。中国的大菜系究竟有多少?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四大菜系说、八大菜系说,也有十大、十二大菜系说。其中公认的有四大菜系,即川菜、鲁菜、粤菜和苏菜,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京菜、沪菜、闽菜、湘菜、浙菜、徽菜等。

“川菜”是四川菜系的简称,以成都风味为正宗,还包括重庆、乐山、江津、合川等地方菜。川菜选料讲究,操作精细,品种繁多,风味独特,鸡、鸭、肉类多,鱼类较少。素以豆瓣酱、糟辣椒、花椒、红油、蒜泥、陈皮、香醋为主要调味品。口味的基本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具有浓厚的四川乡土气息。主要调味方法有干烧、干煸、鱼香、酸辣、椒麻、怪味、红油等。传统名菜有樟茶鸭子、香酥鸡、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怪味鸡、干烧鱼翅、干煸鳝鱼、鱼香肉丝、回锅肉等。

“鲁”是山东菜系的简称,主要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其特点是选料考究,刀工精细,调味适中,工于火候。烹调技法以爆、炒、烧、炸、熘、焖、扒等见长。调味中多咸、鲜、酸、辣、五香、酱香、葱香、蒜香等味。色泽上讲究明汁亮芡,擅长用糖色调色,故菜肴色彩鲜艳,多呈金黄色或枣红色。传统名菜有九转大肠、汤爆双脆、德州扒鸡、奶汤鱼肚等。

“粤菜”是广东菜系的简称,由广州、潮州、东江等地方菜发展而成。其基本特点是选料精细,原料和调味品种类繁多。动物性原料除鸡鸭鱼虾外,还擅长使用蛇、狸、狗、猴等野生动物。烹调技法上吸取了西方菜肴之特长,擅长煎、炸、炒、焗、炖等。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著称。传统名菜:烤乳猪、盐焗鸡、脆皮鸡、蚝油牛肉、生炆狗肉、豹烩三蛇等。

“苏菜”是江苏菜系的简称,是由扬州、南京、苏州等地的地方菜发展形成的。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做工精细,配色协调,造型美观逼真。以烹制河鲜、湖蟹、菜蔬见长。烹调方法擅长炖、焖、蒸、烧、炒等,着重用汤,讲究原汁原味。风味特点是清鲜、滑嫩、爽脆,肥而不腻,淡而不薄。传统名菜有蟹粉狮子头、松鼠桂鱼、荷包鲫鱼、拆烩鲢鱼头、脆鳝、凤鸡、煮干丝等。

民俗作文 篇5

二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绕过几个坐在胡同里咿呀学语的小孩,我怀着一种紧张却又愉悦的心情,不由加快了脚步。

这是一栋小平房,不过两层高,屋顶上灰黑的瓦片整整齐齐的斜放着典型的江南人家。推开门,陌生而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在厨房帮外婆打下手的妈妈迎声为我介绍七大姑八大婆,嘱咐我要好好陪他们聊天谈心。

这时,正在后院玩的表妹唤我一起去扫地,美曰是什么除旧布新,其实就是一群小屁孩拿着扫帚漫天飞舞。我饶有兴趣的看着他们群魔乱舞。

他们一舞起来就忘情了,疯狂了,没命了!五六个小萝卜头使劲挥动着比自己高两个头的扫帚。不协调的抖动,是疯狂的舞姿;口中的念念有词,是降魔用的咒语;红彤彤的小脸蛋儿,则是新年新气象的象征。

疯够了,闹够了,小萝卜头们在我带领下服服帖帖的进了屋,当初放在角落的圆形大桌子被挪到了中间,几盘放在红色高脚碗的冷菜静静的望着我们。妈妈!我要吃鸭舌!小表弟一下子窜上了座位,要外公先坐你才能上去哦。温柔的姨妈对表弟眨眨眼,表弟的脸瞬间烧了起来:对对,外公要先坐的,我才不当长胡子外公呢!一屋子其乐融融的笑声仿佛能掀动屋顶,这,就是家吧,我悄悄对自己说。

年糕是年夜饭的打头阵,由外婆亲自下厨,长长扁扁的年糕被切成细细一条,与包菜,肥肉同炒,末了再洒一把胡椒粉。那味道真不是盖的:自家年糕的米香混着胡椒粉的泼辣,让人食欲大增。

忽然窗外一声爆竹划破天际,小表弟边啃鸭舌边含糊的背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胡子外公疼爱的捏捏小表弟的脸,又夹了一筷子鸭舌放入他的碗中。电视中春节联欢的节目与爆竹的燃放声以及亲人们四处洋溢融为一体,热闹中确实有那么几分嘈杂,但那声音似乎让人讨厌不起来,似乎更有一种沉淀千年后心静如水的安全感。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翻页,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会做一些群魔乱舞,而我们也会老到坐在房间与年轻一辈谈天论地,但过年给我们,给中国人带来的心悸与感动,是永远藏在心底,永远也忘记不掉的。

仿佛我的耳边又传来那几个孩子的学语声:四月四,做做四,五月五,过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