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初相遇》教案

文思都 人气:1.58W
席慕容《初相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席慕容,整体感知诗歌《初相遇》,把握诗中的意象并体悟诗歌的感情。   2.能力目标:学会现代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朗读学会整体感知诗歌。   (2)通过教师的分析鉴赏,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目标:体味诗中的朦胧淡然的爱情感受。   教学重点:感受《初相遇》中意象的特点及所蕴含的感情;体味作者融入诗歌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选择和所蕴含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8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人生中永恒的话题。初次碰撞爱情的场景也被众多文学家津津乐道。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初识卓文君,竟互定终生;黛玉初进贾府,竟被宝玉认作是在哪里见过一般。这种爱情来临的一刹那也为多少人留下了美好的怀念,那初初相遇的彼此好感恐怕会在我们的一生中留下无数次的品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席慕容关于爱情的美好回忆:《初相遇》   二、作者简介   认识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说起作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席慕容是蒙古族人,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9年迁至香港,后随家飘零台湾。1956年在台湾师范学校读书,选择了艺术科。1969年开始发表作品,后任教于台湾新竹师范学院美术科。她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如我们刚刚提到的那首诗。   三、整体感知   朗读:   课件范读全诗,在读之前提示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诗中营造氛围及初次阅读的感受。(朦胧中有种淡淡的甜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回答这种感受。逐句泛读诗歌,泛泛解释其中的“美”。   感知: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对这首诗歌最好的解释。初次相遇时的花开花落都会在流水般的日子中留下美好的印记。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美好而又淡然,一切只停留在最开始的美好。   四、具体解析:   首先在解析诗歌之前,解释“物象”、“意象”极其两者的区别。   明确:   物象:指自然界中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曹植《七启》:“独驰思乎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意象:指诗人用以传达出来感情物象。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特定的感情的意象,如:月亮,代表着思乡之情。   两者的区别:物象多用比喻修辞,强调外在;意象多用夸张,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解析,并体味这些意象所组成的意境。   提问: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匠心,请找出这些意象是什么?   明确:梦、诗等具有想象力的客观事物,   跋山涉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一系列自然美的事物。   “梦”是一种触摸不到的幻境。在很多诗词中,梦都是美好事情发生的场所。 “梦”能引起人们一种淡淡的伤感、回忆、想象等感受。传统的“诗”蕴含了节奏、感情等含蓄的美。美丽的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也只有个人的生命体验才能知道。因此,这两种意象营造了一股如幻似梦,似有若无,又远又近的境界。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意象又通过明丽的色彩使诗歌变成了一幅柔美的画面,给人以美感。把这种朦胧的感受与画面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情感的物化,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种种的意象又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清新、飘逸而又似轻烟似微波般的.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表达了对爱情初遇的感受,含蓄而又意蕴深远。   2.这首诗歌体味诗人表达感情的方式。   明确:诗歌的开篇“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以”梦”为中心意象总领全篇。作者花费了很多笔墨来描写这样的梦 :“我喜欢那样的梦,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 。这像是回忆初次相遇时的种种美好,又好像睡梦中经历的一样,令人向往。   诗中还包括着很多直抒胸臆的表白。 “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胸怀中满溢著幸福 ”等等。   意象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给了我们一种直观的体验。   五、小结   这首诗歌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诗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点点回忆,更是浪漫、温馨的感情。   其实,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初见后的分手,犹如曾经挥手的白云,也似轻轻告别的康桥。也许这也就是人生,坦然一点往往是清风明月,太过执着则往往迷惘。   附:板书设计   初相遇   席慕容   梦 诗   ↖ ↗   意象   ↙ ↘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   朦胧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