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赋教案

文思都 人气:1.6W

骆驼赋教案

骆驼赋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掌握阅读叙事散文的一般程序。

2.通过研读本文学习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此点作为选修内容,学有余力才进行)

备注:

每一步任务基本上都要求落实到笔头上。学生写在作业本(兼笔记本a4大本,作业必须留空以备订正)上。还要请人到黑板上演板。答题注意规范---注意程序(方法)的总结,而且要将这个方法用记笔记的方式固定下来。

学习程序:

第一步:浏览

目的: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项能力需专门训练。速度:500字/每分钟)

检测: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队长)弃驼(范介民)寻驼

方法总结:先让学生总结,老师在总结提高并形成结论抄下来。快速抓标题、抓段首句,以抓住全文主要内容。

第二步:精读

备注:

先讲方法:“中心句下划线条,过渡照应细推敲,追问标题中心句,思路主旨全明了”让学生抄下来,逐句解读。

学生精读实践。

检测:(分四个方面)

1有感情地讲述(不能看书)这个故事。(课后练习一)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精细把握。兴趣激发(必须给够时间看,一直到大多数同学能够不看书讲述这个故事为止)

2内容理解。

标题理解。说说标题《骆驼赋》的含义。

① 歌颂赞美骆驼的坚韧②借物喻人,赞美以范介民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坚韧和伟大的牺牲精神。

方法总结:浅层含义;深层含义。标序号。

语句的理解

课后练习三

方法总结:结合语境理解含义

14段“你不能这么做,你没有权利这么做”是什么意思?

语言赏析。具有鲜明形式特点语句的赏析 课后练习二

示例:第7段 “可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沙砾,只有沙砾”反复,强调身处困境,表现“弃驼”的无奈和悲伤。

方法总结:从形式、效果、内容、目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3段“这个沙砾堆就像金灿灿的小山包,深情地包容了这位在青海油田死亡档案里记载的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金灿灿,形容小山包的美丽,用小山包的美丽来衬托范介民精神的伟大。深情包容,将小山包人格化,用小山也动情来表现范介民精神感人至深。

25段“不远处,已建成了一个百万吨的油田,钻塔林立,钻机轰鸣,现代化运输车队川流不息。”场景描写,写出了油田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侧面表现了范介民牺牲的巨大价值。

课外拓展。

1、课后练习四 2 、写作揣摩

备注:

叙事的启示 (此点作为选修内容,学有余力才进行)

学生自由讨论、总结,老师再总结提升,形成结论

“弃驼”部分

首先是尖锐的矛盾冲突(弃与不弃),这是叙事的灵魂

再次是跌宕起伏的情节(弃与不弃的反复斗争)这是文章的骨架

最后是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这是文章的血肉。

“寻驼”部分

侧面描写表现人物

篇章二

教学反思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课《骆驼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家肖复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故事。主要情节是一支石油勘探队伍在戈壁中迷路,驼工范介民为抢救骆驼、寻找骆驼而英勇献身。

本文的题目是“骆驼赋”,主人公却是驼工范介民。这个18岁的年轻人,充满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即本文中的骆驼的热爱,为了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他义无反顾、英勇献身。这是一篇撼动人心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作者借物喻人,通过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地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基于此,我决定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方面的探讨,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感受文中的生命之歌。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1.如何看待范介民为骆驼“跪倒在地”、“失声大哭”,并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道路的行为?

2.葛队长、老向导为什么会做出舍弃骆驼的决定?

3.本文为什么要以“骆驼赋”为题?

4.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同学们经过热烈探讨后,加深了对文中人物行为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课后同学们又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撰写了学后感想。下面是我班部分学生的感想内容:

周玉:任何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为了一峰骆驼,驼工范介民不要尊严,跪在别人面前,请求给点水救助,体现了他善良和珍视生命的美好品质,让人为之动容。我虽然不是很喜欢动物,但我不会再讨厌它。

丁勤:一峰骆驼,在别人看来不过是一个畜牲而已!而在驼工范介民眼里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与骆驼朝夕相处,感情深厚,当骆驼在生死界徘徊时,他毅然放弃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两次向队长下跪!只是求得一点水,抢救骆驼!当这个要求无法满足时,他在到达据点后,竟灌了一桶水一个人回去寻找骆驼。后来因迷路而献身!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美丽的灵魂!生命将会因为你的善良而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涂娟娟:学习《骆驼赋》后,我想了很多。做人就应该像驼工一样,在面临困难时,不会退缩,选择坚强。虽然他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很可惜,但他的精神是感人的。

齐俊迪:我原以为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不会在沙漠里渴死的,读了课文后,看见环境是如此的恶劣,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而骆驼竟然顽强地一再爬起、倒下、又爬起……不向命运屈服,虽然骆驼最终还是去了,但骆驼的形象却一直屹立在我的脑海里。

我们生活的环境比沙漠要好得多,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要比戈壁小得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我们怎能选择逃避?作为万物主宰的人类,是多么需要骆驼的精神!

许小洋:刚看《骆驼赋》时,我心里一下子生起了怒火,嘴里还叽哩咕噜地骂道:“这队长还是不是人啊!怎么一点爱心也没有啊?看着骆驼成那样了都不给水它喝,最后还要杀死骆驼!唉!好人也没有好报,驼工那么善良却死去了,为什么死的不是葛队长呢?”

带着愤恨和不解的心,我开始听老师讲这篇文章。听到后来,老师突然提问:“葛队长为什么不救骆驼?”

我说:“怕骆驼影响他们的行程。”

可老师却说:“不对。葛队长是为了全体石油队员的生命。如果把水给骆驼喝了,大家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队员肩负的国家使命也无法完成。葛队长做得对!”

“那驼工呢?他做得对不对呢?”有人发问。

“驼工与骆驼朝夕相伴,感情深厚,他早就把骆驼看成他生命的一部分了,何况骆驼还是国家财产呢,他有责任去救助它。驼工做得对!”有一男同学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两个都对,那不矛盾吗?”有同学还是不理解。

老师笑了,说道:“驼工哀求队长救骆驼,队长为了维持石油队员的生命,没有救骆驼,但他们都有相同的生命价值观,都是热爱生命,都是为了救助生命,只是立场不同,位置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原来是这样!

看来读书要读懂意思,不然你就白看了。

徐姗姗:驼工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寻找骆驼,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救和他朝夕相伴的伙伴,救他感情深厚的朋友。后来竟然献出了生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特别是好朋友之间,有人珍爱友情,有人却只顾自己!逆境风真情,危难考人品。希望我们同学们珍惜友情,多为他人着想,这才是做人的道理。

徐丹丹:读了《骆驼赋》这篇文章,它足以让我铭记终生。为救奄奄一息的骆驼,驼工范介民竟然两次跪倒在地乞求队长给点水它喝,最后为寻找骆驼还献出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有多少人肯做出?恐怕很少吧?现在很多人只顾自己贪图享受,为了追名逐利,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有生命的,需要我们尊重它们,去关爱它们。虽然葛队长执意要杀死骆驼,但他是为了全体勘探队员的生命着想,他是对更多生命的尊重。希望我们都能像驼工范介民那样珍视生命,善良地对待一切生物,也能像葛队长一样宁愿忍受误解尊重更多人的生命。

读着学生的感想,我很激动,我很欣慰!由于文章打上了那一时代特定的政治烙印,学生对葛队长的决定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行为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当老师讲清之后,有的同学又对他们两人到底谁对谁错又感到茫然。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越来越清晰,对文章主题越来越明朗,对英雄人物越来越起敬!学生将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通过分析身边同学的真实事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想在这次探讨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这一次学生对课文“骆驼赋”的学习和探讨,也是一次对生命之歌的探讨,是他们对生命价值的一次重新审视。探究活动的开展,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在思想上更是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就像有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美丽的灵魂!生命将会因为你的善良而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篇章三

教学的得失:

《骆驼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家肖复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故事。主要情节是一支石油勘探队伍在戈壁中迷路,驼工范介民为抢救骆驼、寻找骆驼而英勇献身。

本文的题目是“骆驼赋”,主人公却是驼工范介民。这个18岁的年轻人,充满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即本文中的骆驼的热爱,为了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他义无反顾、英勇献身。这是一篇撼动人心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作者借物喻人,通过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地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基于此,我决定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方面的探讨,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感受文中的生命之歌。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1.如何看待范介民为骆驼“跪倒在地”、“失声大哭”,并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道路的行为?

2.葛队长、老向导为什么会做出舍弃骆驼的决定?

3.本文为什么要以“骆驼赋”为题?

4.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同学们经过热烈探讨后,加深了对文中人物行为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课后同学们又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撰写了学后感想。下面是我班部分学生的感想内容:

生1:任何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为了一峰骆驼,驼工范介民不要尊严,跪在别人面前,请求给点水救助,体现了他善良和珍视生命的美好品质,让人为之动容。我虽然不是很喜欢动物,但我不会再讨厌它。

生2:一峰骆驼,在别人看来不过是一个畜牲而已!而在驼工范介民眼里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与骆驼朝夕相处,感情深厚,当骆驼在生死界徘徊时,他毅然放弃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两次向队长下跪!只是求得一点水,抢救骆驼!当这个要求无法满足时,他在到达据点后,竟灌了一桶水一个人回去寻找骆驼。后来因迷路而献身!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美丽的灵魂!生命将会因为你的善良而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生3:学习《骆驼赋》后,我想了很多。做人就应该像驼工一样,在面临困难时,不会退缩,选择坚强。虽然他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很可惜,但他的精神是感人的。

生4:我原以为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不会在沙漠里渴死的,读了课文后,看见环境是如此的恶劣,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而骆驼竟然顽强地一再爬起、倒下、又爬起……不向命运屈服,虽然骆驼最终还是去了,但骆驼的形象却一直屹立在我的脑海里。

我们生活的环境比沙漠要好得多,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要比戈壁小得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我们怎能选择逃避?作为万物主宰的人类,是多么需要骆驼的精神!

生5:驼工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寻找骆驼,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救和他朝夕相伴的伙伴,救他感情深厚的朋友。后来竟然献出了生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特别是好朋友之间,有人珍爱友情,有人却只顾自己!逆境风真情,危难考人品。希望我们同学们珍惜友情,多为他人着想,这才是做人的道理。

读着学生的感想,我很激动,我很欣慰!由于文章打上了那一时代特定的政治烙印,学生对葛队长的决定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行为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当老师讲清之后,有的同学又对他们两人到底谁对谁错又感到茫然。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越来越清晰,对文章主题越来越明朗,对英雄人物越来越起敬!学生将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通过分析身边同学的真实事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想在这次探讨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这一次学生对课文“骆驼赋”的学习和探讨,也是一次对生命之歌的探讨,是他们对生命价值的一次重新审视。探究活动的开展,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在思想上更是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就像有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美丽的灵魂!生命将会因为你的善良而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改进措施:

1. 加强词语积累。

2. 选择重要词语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

篇章四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探究。

2.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并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秒界的语段。进而挖掘课文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写作时代和个人的经历,以文本为依据,分析文章的主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了解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1. 导入

2. 学生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3. 教师补充介绍,提问激趣。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组织接力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交流探究:

(1) 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

(2) 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3) 文章的主旨

3. 选择重点段落精读,进一步分析探究:

(1) 勘探队的任务是什么?他们遭遇哪些恶劣条件?

(2) 葛队长、老向导为什么作出舍弃骆驼的决定?

(3) 如何理解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返顾地踏上

寻找骆驼的行动?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探究:

1. 课文最打动人心的是什么?

2. 品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出最形象、生动、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并作简要分析。

二、难点疏通:

1. 以物喻人的写法:

2. 如何看待骆驼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范介民行为的价值)

3. 文章为什么要写范介民的上衣兜里“只有五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

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的细节?

4. 本文为什么以《骆驼赋》为题目?

三、质疑拓展:

1. 为什么作者“听说了这个故事”,就认为“他足以让我铭记终生”?

我们今天如何评价范介民的选择?

篇章五

【教学构想】

本课内涵深刻,叙事生动,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反复朗读、玩味那些表现力强的描写,并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更好的挖掘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

3.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任务、表现主题的作用。

4.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并揣摩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能理解文中人物对生命的价值取向

〔教学安排〕两课时

1. 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理解题意,把握主旨。

3.师生对话,探讨人物生命价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以前社会上争论的大学生为救粪农献身一事,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疏解字词,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共同正音、齐读。

学生指出的生字有:浩瀚(hàn) 猝然(cù) 沙砾(lì) 乌孜别克(zī)

2、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从这一段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讨论明确: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说明这篇文章是回忆性的;③“31年前”、“听说”、“铭记终生”强调故事的震撼力量,激起读者急于读下去的愿望。)

3、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故事的起因部分,其他同学在纸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故事的起因:2——7段)

4、骆驼得救了吗?再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故事的发展部分,大家还是在纸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故事的发展:8——17段)

5、指名朗读18——23段,并用简洁语言概括此部分内容。

6、梳理刚才的三段文字,将它组成一段完整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再提炼,使之更简洁。指名板书,全班共同修改订正。

(示例:一个石油勘探小分队在戈壁迷了路,只剩两桶水,而此时一峰骆驼因渴倒地。在是否救助骆驼的问题上,葛队长和驼工范介民发生了矛盾,最终他们放弃了骆驼。到达据点后,驼工去寻找骆驼,最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或:一个石油勘探小分队在戈壁迷了路,驼工范介民为抢救骆驼、寻找骆驼而英勇献身。)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探究,品味文章深沉质朴的语言。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提示:

1.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如第十自然段对骆驼的描写:

“支撑”“站立”“迈着”“追赶”和“顽强”“毅然”“蹒跚”写出了奄奄一息的骆驼对生命的执著追求,让人潸然泪下。

再如第14自然段对葛队长的描写:“甩”一词体现了葛队长选择的痛苦与无奈。

2.第六、七自然段的环境描写:

一方面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另一方面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留念、不舍。

3.修辞和标点的表情达意。

“可大家的腿像灌了铅”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沉重的脚步、沉痛的心情。

“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可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沙砾,只有沙砾……”

省略号体现了人们思维的跳跃、矛盾。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强调了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人们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再读课文,探求主旨。

1、作者标题为“骆驼赋”,“赋”的意思是歌颂、赞美,作者想歌颂赞美什么?你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吗?

(提示:①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歌颂赞美骆驼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如:文章第11、12、17段。

②借物喻人,歌颂赞美了像范介民一样如骆驼般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也赞美了人珍视生命的美好情感。如:文章中的第20、21段对范介民的描写,第25段对油田描写的作用。)

2、范介民为了一峰骆驼而牺牲生命,你认为他的牺牲有价值吗?对队长他们,你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要引导学生明确: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但他们的行为也都是珍视生命的表现。对范介民评价时,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思考人物。)

3、小结明确:作者通过对顽强坚韧的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公共财产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教后记:

一、阅读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学会通过寻找文中的重要语句来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感情的基本方法。

二、目标链接

文中的重要语句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语句。所谓重要的语句,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八种:

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

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

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它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

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

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

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三、阅读过程

1、关于作者:

肖复华,1950年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7岁离开北京去边疆,当修井工、调度、记者、编辑,后上大学读研究生,曾任青海石油文联副主席,现任中国石油文联组联部副部长。已结集出版报告文学集《世界屋脊神曲》《啊!老三届》(与肖复兴合著),散文集《风会告诉你》。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报告文学《当金山的母亲》获青海省首届文学创作奖,《风的呼唤》获《中国作家》二等奖,《大山驮起的丰碑》获全国石油文化大赛金奖。

2、关于珍爱生命、无私奉献的名句:

①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白居易)

②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 (诺贝尔)

③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 (屠格涅夫)

④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泰戈尔)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 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整体感悟 卒章反刍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1)找出你读不准的字词,并注上拼音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整理出小组生字词解读成果。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①望着眼前这片被风沙疯狂蹂躏的戈壁,小分队的人们仿佛也在睁着枯涩的眼睛哀求: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

答: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这里指狂风肆虐对戈壁的侵害。

②葛队长仰天长叹一声,甩下一串热泪,从保卫人员肩上取下一支枪,同样迈着沉重的步子向骆驼走去。

答:沉重:形象地表现了队长被迫舍弃骆驼时的痛苦和无奈。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标题为什么起名为《骆驼赋》?作者反复描写骆驼倒下,站起来,再倒下的情景,极力描绘骆驼的坚忍和顽强,目的是什么?

答:主人公:范介民(驼工);因为驼工具有骆驼那种(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目的是为赞颂驼工及石油工人作铺垫,借赞骆驼的坚韧顽强来赞颂驼工及驼工一样勤奋工作,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

3.朗读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然后小组自由展示,其他小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最后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朗读才能的组(员)。

(1)评选的结果是中学语文在线

(2)我对这次评选的看法是

(二)小组合作 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 疑义相析 解疑互进 献疑待诂

1、细读课文,体会下列语句对表现文章主旨和人物情感的作用。

(1)“老人望望仅剩的两桶水,坚定的摇摇头。”去掉“坚定”行不行,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行,“坚定”表达老人在战胜死亡面前没有半点犹豫。去掉后老人的态度模棱两可。

(2)“葛队长仰天长叹一声,甩下一串热泪”,体会一下这句话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体现了葛队长选择的痛苦与无奈;表达对骆驼的敬畏。

(3)驼工一下明白了队长的意图,紧紧抱着队长的双腿,哭喊着:“你不能这么做,你没有权力这么做啊……”你能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试把你的见解写在下面。

答:动物也是生命,你要珍爱它。表现驼工对骆驼的一往情深,从中折射出驼工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关爱之情。

2.新语文实践活动

根据本文内容,请你为范介民写一份“个人简介”。

答:①范介民,②男,③河北人,④由内地至青海柴达木参加石油勘探工作,⑤任驼工。⑥工作仅一个月,⑦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献身,⑧牺牲时年仅18岁。⑨他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⑩是为开发青海油田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11)是石油勘探工人的优秀代表。

(三)交流展示 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 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四)紧扣目标 发展扩读(10分钟)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 方法迁移 扩读增量 发展能力

一件小事的震动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很热。我住处的前面有一群孩子正起劲地捉那些五彩缤纷的蝴蝶。这使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往事。

那时候我住在南卡罗来洲,12岁的我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关到笼子里玩,乐此不疲。我家住在树林边上,每到黄昏很多画眉鸟回到林中休息和唱歌,那歌声悦耳动听,没有一件人间的什么乐器能奏出这么优美的乐曲。我当机立断,决心捉一只小画眉放到我的笼子里,让它为我一个人唱歌。

果然我成功了,那鸟先是不安地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后来就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我听着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声,兴高采烈,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我发现有一只成年的画眉在专心致志地喂小画眉,不用说这定是小画眉的母亲,果然在她的呵斥下,小画眉一口一口地吃了很多类似梅子的东西。我高兴极了,因为画眉的母亲来照料,肯定比我这个外人要好多了,真不错,我竟找到了一个免费的保姆。

次日,我又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令我大惊失色的是,小鸟竟死了,怎么会死?小鸟不是得到了最精心的照料了吗?我对此迷惑不解。

后来著名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家父,在我家小住。我找到一个机会,把事情说给人听。他听后作了解释。他说,当一只美洲画眉发现她的孩子被关在笼子里之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梅,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这话犹如雷鸣似的给我巨大的震动,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原来这小小的生物对自由的理解意是这样的深刻。从此,我再也不把任何活物关进鸟笼,一直到现在,我的孩子也是这样。

(五)矫正评价 能力测读(15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 组内小结 准确表述 待师验证

1.基础知识“堂堂清”检测

(1)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①这两桶水 维(维 惟)系着全队人的生命啊!

②全队的人都被那驼步声和这嘶喊声, 震 (振 震)撼得落下热泪。

③葛队长急了,冲天打了一 梭 (梭 棱)子子弹。

(2)修改下列病句。

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答: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答: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2.认真阅读《一件小事的震动》,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1)、被捉的小画眉从开始“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到后来“安静下来”,并唱出“美妙的歌声”,这说明了什么?(10分)

答:说明小画眉认可了笼子这个“新家”,适应了囚徒的生活。

(2)、为什么成年的画眉要毒死自己的孩子?(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这种艰难而痛苦的选择表现了她怎样的人生观?(20分)

答:“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她的人生观是:自由比生命更重要。或:宁可失去生命,也不可失去自由。

( 3)、文章最后一句在结构安排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0分)

答:最后一句文章开头“一群孩子正起劲地捉那些五彩缤纷的蝴蝶”相呼应,交代了这件事对“我”产生的深刻影响,表达了”我“由对画眉殉自由的推崇,推进到对自己心灵和行为的审视和矫正,突出并深化了主题。意思对即可。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骆驼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骆驼赋》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27分)

1954年,当第一支石油勘探队踏入这浩瀚的“生命禁区”时,运载物资、陪伴他们前行的只有“沙漠之舟”──骆驼。

一次,一个8个人的勘探小分队在大风中迷了路,他们走了六天,一峰饥渴难忍的骆驼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

驼工向队长苦苦哀求:“给它点水吧,救救它吧。”

队长姓葛,他望望乌孜别克族向导阿吉老人,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摇摇头。全队人都明白了,面向骆驼脱帽肃立。

队伍行进不足十米远时,那峰骆驼竟顽强地支撑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着,一步、一步向勘探队走来……

驼工再次跪倒在地,失声大哭:“救救它吧……”

全队的人都被那驼步声和这嘶喊声震撼得落下了热泪,谁也不肯再向前走一步了。

葛队长急了,他仰天长叹一声,甩下一串热泪,从保卫人员肩上取下一支枪,冲天扫了一梭子子弹,大喊:“我的权力是战胜死亡,全队立即出发!”他的声音在戈壁滩的上空回荡。

队伍出发了,谁也不敢回头再看一眼那峰骆驼。那峰不屈的骆驼站起来又倒下,倒下又站起来……

傍晚,队伍终于找到据点,驼工顾不上吃饭,灌了一桶水,刚要走。阿吉老人拦住了他:“小伙子,不能去,会迷路的。”驼工说:“不会,有月光,我顺着驼印走……”

驼工走了,再也没回来。

后来,勘探队在一个叫“开特米里克”的地方找到了他。在盐碱滩上,他仰天长卧,已成为不朽的人,上衣撕开,裸露的胸膛上留下无数条深深的血迹,上衣兜里,只有5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

“开特米里克”,蒙语为小山包。队员们在这个小山包上安葬了这位十八岁的年轻人。

“开特米里克”,这个沙砾堆就的金灿灿的小山包,深情地包容了这位在青海油田死亡档案里记载的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他叫范介民。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浩瀚: 。

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全队人都明白了”一句中,大家明白了什么?(3分)

14.阿吉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摇摇头”。他摇头的原因是什么?(3分)

15.驼工灌了一桶水走了却再也没回来,原因可能是什么?(4分)

16.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它表达了作者对驼工______________的情感。(3分)

17.根据本文内容,请你为范介民写一份“个人简介”(6分)

18.本文主人公是驼工,可标题为什么起名为《骆驼赋)?(4分)

答案:

12.浩瀚:广大。猝然:突然。

13.剩下的水很少,是人的救命水,已经不可能给骆驼喝了,要队长答应驼工的要求是不可能的。

14.剩下的水只能用来救人

15.①驼工迷路了②水都给骆驼喝了,自己渴死了。

16.拟人(或比拟) 崇敬、赞美

17.①范介民,②男,③河北人,④由内地至青海柴达木参加石油勘探工作,⑤任驼工。⑥工作仅一个月,⑦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献身,⑧牺牲时年仅18岁。⑨他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⑩是为开发青海油田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11)是石油勘探工人的优秀代表。

18.因为驼工具有骆驼那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