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结题报告三篇参考

文思都 人气:5.38K

小课题结题报告三篇参考

小课题结题报告三篇参考

小课题结题报告篇一:


高中化学“小课题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在化学学习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高中化学课倾向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验部分。本研究着重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优化设计,通过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相关问题的分析,以及历年高考题中实验部分的研究,对实验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以使课堂教学不拘泥于形式,在实验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觉地对知识进行建构。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ab)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中,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结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实验教学。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化学小课题实验教学,对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等方面确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2.问题的提出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但一味的只传授现成知识,在教学包括实验教学

中按“验证式”组织教学,过份强调了全体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一门自然学科。为了与社会发展以及新教学理念接轨,现在教改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改革的主要内涵应该是教育向着培养具有理论型尤其是创造型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化。这样一来,在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造就出一批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需要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如何根据教材采取正确的教学途径和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成了教师肩上的重担。

二、课题的界定

“小课题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可用所用知识、现有仪器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小“热点专题”作为一种载体,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发现开展小课题实验教学,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品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等方面确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教材上的知识是书本知识,是前人长期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在教学中自然值得肯定并予以重视。但一味的只传授现成知识,在教学包括实验教学中按“验证式”组织教学,过份强调了全体性,不利于

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如教师的实验操作不当、对实验认识不够深刻、实验药品过期、变质等都可能造成实验现象、结果与理论事实不相符,这时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别掩饰事实而只是为了讲课而做实验,实验一定要与理论相符,以致于误导学生,扭曲事实真相,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埋没了学生的才华。而小课题实验教学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学习过程,符合人类认识的自然规律,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切实可行的。分析主要作用者递变图,可看出化学小课题实验教学,对开拓学生视野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均将有很大优势。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贯穿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情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完善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课程结构体系需要

对自然学科的学习,应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切忌纸上谈兵,并以

此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我们所做化学实验的方法,都是依赖基本化学性质和基本原理为依据来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然而这些操作步骤所产生的效果,只有借助科学仪器才能便于观察其产生的效果。虽说“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无论是感性材料的获得,还是理性认识的检验和物化,都离不开科学的仪器。前期化学教学,由于历史等的原因,其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较多地围绕应试技能培养进行。经过改革,逐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但是,操作中仍难以避免启发、讨论的思维被教师统死、框定,学生的思维空间受限,难以避免教师因启发不当而跨越主导地位。目前课改正是针对上述弊端,进一步确定了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原则,在教学中鼓励教师更进一步给予学生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右脑功能,多作教学宏观控制,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中微观环节,明确“学本位”思想,对学生而言逐渐形成问题式、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模式,为深度创新打下基础。

3、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需要

目前,高中的化学实验大多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课本编排出实验条件药品、步骤,来验证某物质的性质、某物质的制取方法或某个反应原理,学生依葫芦画瓢、照方抓药,毫无创意和新意。比如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若能正确引导,就会有所创新,我校学生自己的许多科技创新项目都曾在甘肃省获奖。创造的基础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二:

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摘要

X年九月我校低年级组向区课题组申请了题为《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实践》并于05年十月份在区级立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应关注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传统作业出现的种种弊端,从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现状并根据调查到的几种弊端分析出相应的对策,对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出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措施。从05年十月到06年七月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总体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减轻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创设一定的条件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完美人格。 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其作业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发现,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阶段,学会创造性学习。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规划设计阶段。

第三阶段:教学策略的实践操作阶段。

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在教学班中实行“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业。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学生,好的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收获是有益的补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观察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二)课题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优化作业设计,实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指明了方向,也引领和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视。但综观目前作业设计现状:传统作业设计的种种缺陷仍然有目共睹。为此,本课题组通过对大量课堂内外的作业进行调查、反思、分析归类和思考,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弊端。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课题在对目前作业的设计进行充分调查之后,吸取国内外优化作业设计的理论精华,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形成合理的作业机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背景:教师对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困惑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可见这样的情景:快下课了,教师在学生的叫喊声中慌慌张张地进教室布置作业,教师的声音常常淹没在下课的铃声以及学生的喧嚣声中;上完课后让小老师将作业抄在教室的小黑板上,满满一黑板,学生下课急着抄,中午趴着抄,互相传着抄……

为系统了解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的了解,本课题组拟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将结果加以归纳,反馈如下: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分析发现: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有心致力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教师反应:

1、批改新课程下的作业加大了他们的批改难度:此类作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思辫能力以及新视点的把握等具有很大的挑战。

2、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管面对学生的层次如何一刀切的实行只有部分优等生能掌握的作业,却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刻意拔高作业难度。

3、批改作业所需的大量时间造成教师无法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背景:学生对优化作业设计的渴望

我们课题组拟定了一份低年级学生作业调查表(详见附页)对全校低年级11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做作业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作业形式单一、没有选择的自由,成了压抑学生成长的工具。他们渴望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作业内容的开放性,渴望在作业中放飞自己的理想。另外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觉性再加上教师对作业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使得作业的有效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流于一种形式。

总之在实践中,仍然出现大部分教师对优化作业设计的片面理解和低效操作,对学生缺少必要的指导。本课题在分析这些低效作业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和验证。从优化作业设计的有效角度摸索出可推广的对策。

(三)文献综述:

“任务学习”认为: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作业的设计与指导应该围绕学生具体的、个性的学习活动展开,而不应是整齐划一的。作业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它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有效性特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有效”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作业设计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将作业进行最优化设计,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本课题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阶段研究。

调查归因找准切入点 作业形式体现多样性 作业内容突出趣味性 作业评价构建人性化 作业方式力求兼容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力差异是颇为复杂且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感觉作业负担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业布置应该“因材而为”,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同的思维和认知特点,不同的基础和潜力后,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内外的学习任务。在考虑适量作业的同时,注意在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

另外,国内外教学论研究中对作业问题也相当重视如:早期苏联的教学论专家凯洛夫、斯米尔诺夫,他们都将作业与课堂教学视为同等重要,把作业研究视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国学者库柏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了专著《家庭作业》对作业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

我们课题组成员吸取了任务学习理论的精髓所在,将它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改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及依据。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扬长避短。针对目前作业设计现状所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理论基础,对调查的弊端反思出相应对策并进行研究,实现作业的优化设计。

(四)研究基础

我们课题组的区级课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研究》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在结题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如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其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等。这即是“识字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又是优化作业设计的宗旨,是它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为优化作业设计的“生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作业设计,在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拓展性的作业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为优化作业设计创造了重要的契机。学校、家庭、社会已为优化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将会为此创造更佳的条件。

三、研究构想

(一) 研究内容

1.调查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从学生作业有效性出发,分析学生作业的兴奋点,寻找

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设计创造性的生活化作业等。

2.探寻保持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当学生的作业兴趣被激发起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完成作业效果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竞赛、交流等方法。

3.挖掘教材特点科学地进行作业设计,科学地布置作业。

(二)研究对象

在《作业设计有效性》预试阶段和正式实施阶段,将年级组的几个教学班的学生及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准备阶段:本课题以调查分析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对象以海门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为落脚点,分布到各个班的课内外作业设计中去。

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跟踪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外的作业设计中。根据两位对照班教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不同作业进行对比比较,结合课题研究,进行分析和对策归因。保证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对几个典型的好、中、差学生建立个案,跟踪研究,以观察此研究的效果。

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这阶段教师将以论文,结题报告等形式对这一研究作总结,同时展示学生作业实践、比赛活动等照片。

调查及对策的研究时:为了保证调查现象的确实性和对策形成的稳定性,遵循“周而复始”的研究过程


篇三: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研究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

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我在每教一课书时,试着在三个环节处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叫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达的形式等方面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提出质疑。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提问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应是给学生提供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题的实践中努力教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课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就问:“同学们,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之后提出许多问题,如文章讲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题?等等。这样,不仅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另外,

有些课题本身就是学生疑之所在。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神圣”是什么意思?“这片土地”指的是哪里?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那个地方称作是“神圣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课题质疑还可以由课题扩展到课外内容,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及学习的兴趣。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在教学课文内容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导学生自己探讨动机,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首先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如课文《少年闰土》一文,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有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产生了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联系上文,学生明白了:“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的“我”的朋友和我一样,都是少爷,更多的时候看到的只是院子高墙上的一片天空,没有像闰土那样,生活在乡间,可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做那么多有趣的事,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所以“我”这样说。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读出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探究中解决了问题,学会了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疑。

在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从哪儿可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感情”的疑问,我把句子“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换成“老人把饼干丁放在湖边的围栏上,并呼唤海鸥”,让学生读一读,这样行不行?学生一读就发现第一个句子细致地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他把海鸥当做了自己的孩子般悉心照顾。接着让学生模仿老人来做一做喂海鸥的动作,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活动中更加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大胆表达,富有个性。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或写法。如《詹天佑》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通过通读课文,学生不仅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地理解,而且对詹天佑这个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总结,有了收获。

(4)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质疑。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这地方提问并为他们解决疑难,可以让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提问:“鲁迅救助了车夫后本应感到欣慰,但为什么他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呢?”经过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释疑,学生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这些“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跌宕起伏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多种提问方法:如抓住课题提问,抓住重点词、重点句提问,抓主要内容提问。同时我班的大部分学生在问题的价值上都有可探讨性。

2、本课题的研究活动,提高了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我能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中引领者,凭借自己的学识、

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整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发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我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探索出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策略,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本学期我一直围绕课题在进行教学,教学中研究出了一些质疑的教学策略: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发问。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4)、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4)在课文看似矛盾处质疑。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缺乏专家学者理论上的指导,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更深层次的进行。

2、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大造成学生的知识经验也存在差异,学习活动时,如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还值得深思。

3、教师该如何让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是我实验自始至终都未能很好解决的困惑!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