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10篇

文思都 人气:1.93W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创意说明】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阅读本文,学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丽、童心的可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认识一种全新的写景方式,指导自己的写作。

设计本课时,我将情境创设、知识领悟和方法指导并重,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并“会学”。首先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入境赏文。我将赏文的三大境界作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块为“研读质疑”,引领学生进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境界。这一板块又由三部分组成: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朗读贯穿整个散文教学的始终。“读与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语美、情美;“读与思”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探究质疑;“读与悟”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华。这“三部曲”是由“学会”走向“会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板块为“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了美的领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发现“美”。

2、通过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进行研读质疑,鉴赏“美”。

3、通过联想与交流和课余练笔进行拓展和迁移,升华“美”、创造“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

导语:同学们,你看到过晨曦穿越层林,在枝条上跳跃吗?你欣赏过落叶飘零到水上又在漩涡中起舞吗?你感受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吗?你静听过午夜梦回花开的声音吗?如果你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让我们一起去山中访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面,静听范读,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标出精彩的词句与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们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钢筋丛林里长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骨子里有着对自然的向往,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营造了一个美好情境,把他们带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访之友”,整体感知课文。

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读与品:

⑴ 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美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学”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⑵ 讨论明确:鉴赏美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词语、句式、语段描写的角度,修辞、意境构思等等。

⑶ 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品析: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细腻的描写:

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触、嗅、视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的鉴赏文章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类,找出最接近他们的中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并且明确各小组分工,确保讨论扎实、有效,不是浮于表面。

⑷ 小组汇报,班级交流。

⑸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再对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评评哪一段文字更优美,并说明理由。

走进树林,青翠的树枝,随风摇摆,上面有鸟儿在歌唱,随风摇摆,露珠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大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和岩层,吸取地下的水分和养料。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文笔的生动活泼,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

2、读与思:

⑴ 请生再次朗读质疑。

⑵ 学生提问──讨论──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本身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再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读与悟:

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阅读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设计意图:架设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生活的启迪。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积累与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景的诗词或散文?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归类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联想与交流: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清晨踏着露水进山,而此刻夕阳已涂抹了小路,该回家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山中的朋友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山中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表达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结语:

喧嚣尘世,碌碌人生,在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水泥与钢筋日渐密集的层林里,我们已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可是,飞鸟、游鱼、老树上的一抹新绿、石缝里的一颗嫩芽和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别忘了用纯真的双眼去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美丽;别忘了我们和大自然有一个约会;别忘了,我们相约爬山去;别忘了,我们相约看海去……(荐读汪国真的《看海去》画面、字幕、配乐。)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将目光由课本转向浩瀚的书海,将思维由“山中”投向广袤的大自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让语文课堂有情境而无穷境。

4、布置课外作业:

假设自己是家乡的岳阳楼,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自己动笔用文字描绘“美”,再塑“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设计反思】

《山中访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爱,感情饱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诗情画意、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话般的意境。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

《山中访友》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万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语)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人称的变换等。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轻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种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又是给学生搭建几个认知的平台,还让学生在得“鱼”的过程中学会“渔”,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对话式”和“板块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 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 小组讨论。

⑶ 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 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2、了解课文内容,以问题为线索,理解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大?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儿歌,师生共同拍手朗诵:小青蛙,呱呱呱,稻田里把害虫抓,保护庄稼顶呱呱。小朋友,请记好,保护青蛙很重要。

朗诵完毕,师问:孩子们,喜欢青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则关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给学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动的情境画面加之规范的课文朗读,为下面课文的进一步讲读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可以结合PPT资源,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初步感知与思考。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

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字、词:

2、学生自学:

⑴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放声朗读,要求想办法把音读准。

⑵ 自学检查。

⑶ 纠音后再次朗读,教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⑷ 教师结合课件和学生一起进行生字学习,进行有重点的指导。“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蛙”右边是两个土,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会组词。

⑸ 师:相信小朋友都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那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它们,并呼唤它们的名字和它们打招呼问好吗?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

四、课后思考

师:小朋友,你认为天大吗?说说有多大?那么小鸟和青蛙眼里的天有多大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教师给学生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请学生认一认。

2、自由读生字、词,记忆词语。

二、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师:小朋友,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了课文的主角小鸟和小青蛙,现在,大家再来朗读一遍课文,找出小鸟和小青蛙的三次对话,想想它们为什么对天的看法不一样?

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图文并茂地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更易更直观地熟知课文。

课文呈现完之后,教师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找出小主角的三次对话。

1、第一次对话:

⑴ 指名读第一次对话。

⑵ 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 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并且加上适当的动作。

(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孩子们充分地读,以读代讲,并在读中感知。)

2、第二次对话:

⑴ 自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⑵ 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说大话对吗?

(让孩子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

⑶ 实验:用纸裹成呈圆柱形朝上看,发现了什么?

(用形象直观的摸拟观察代替烦琐的讲解,让孩子们轻而易举的理解了看似很难的问题。)

⑷ 读青蛙的话,可以适当加上动作和语言。

⑸ 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话。

⑹ 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

(课堂应是学生的,本环节注重孩子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听、说、读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孩子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的再现了课文。)

3、第三次对话:

⑴ 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⑵ 用“一……就……”说话。

⑶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三、角色表演,情感定位

1、孩子戴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表演后孩子评议。

2、召开新闻发布会,小记者采访跳出井的青蛙,让青蛙谈自己的所见所感。同时采访结束时小记者把自己想说的话对青蛙和孩子们说说。

(采用儿童喜欢的角色表演和采访的形式,给孩子提供一次语言发展、创造的机会。让孩子改变角色,走进教材,充当其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感受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让认知价值和趣味价值成为“黄金搭档”。)

四、教师小结

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哪位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生:……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五、拓展学习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吗?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自己有像青蛙的地方吗?想一想。

3、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4、查查资料或者向些人请教,看看地球、月亮和太阳谁最大。

【板书设计】

井底之蛙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方案 ,欢迎阅读。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匆?怠罢饪楸壬嫌械愣?∶?。俊?br>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课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智慧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改变教学模式的迫切性。尤其在智慧课堂教学方面,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特别是在物理教育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中,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控制软件让教师通过ipad控制电脑,就像在电脑前面操作一样,而且教师可以使用直观的操作方式如触摸以及缩小或放大的手势来操作电脑中的应用程序以及幻灯片。物理学科的智慧课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让学生参与性强的学习模式普及,从而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智慧。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师应该是充满教育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管理应该是智慧的管理,智慧教育的真谛是给予学生以智慧,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智慧的课堂应该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

智慧课堂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么做,后怎么做,怎样做才是智慧的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

课堂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范围内,以达成一定的学科素养为目标,以相关的学科学习材料为主要载体,以教师、学生以及学习载体三者之间的对话对主要方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孩子智慧发展的场。

二、课题实验的目的

中学物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主要解决教师怎样智慧的教,学生怎样智慧的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于智慧的发展。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地位,重视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最终达到“在乐学中启智,在成功中开慧。”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的内容

1、地域文化的熏陶

新安中学地处“中国慧谷、智者天堂”的太科园,鉴于时代机遇的召唤和地域文化的熏陶,新安中学定位在打造“智慧校园”这一发展特色上。“智慧课堂”作为“智慧校园”的一部分与“中国慧谷、智者天堂”可谓 一脉相承,相得益彰。我们可以在智者的天堂了尽享智慧、沐浴智慧、孕育智慧、提升智慧。同时,我们可以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培育更多的智者人才,为太科园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并因此来回报地方政府、家乡人民对学校一如既往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的口号是“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推进学校跨越 ,以德立校以德育创新培养智慧人才。”打造“智慧校园”,既体现了学校教育之要义,也彰显了新安中学现代化、国际化的视野。智慧校园必须有智慧的课堂。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新安中学要求每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2、校本教研的传承

20xx年5月期间,我校承担了物理“课堂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有效教学的课堂必定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必定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真情,洋溢着好学乐思、勇于创造的和谐愉悦的氛围,也必定会在有智慧的教师有智慧地引领下,彼此在多角度有层次的智慧交融、碰撞中,师生共同不断提升着的智慧。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提出智慧课堂实践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延续拓宽学校以往的研究主题,为了进一步深化全校教师对智慧课堂的认知,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有效落实我校 “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点重点放在通过智慧课堂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使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智慧同构共生的课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选好智慧课堂的切入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师生活动为载体,实现课堂的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培养学生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素质,培育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个性,构建健康课堂。

第二,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智慧课堂的前提,恰当分工,让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每一个人完成的具体任务都是总任务的一个方面。以教师、学生以及学习载体三者之间的对话为主要方式。合理分工要有一个过程,刚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分工,然后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协商分工,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第三,让学生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分工的基础上,每一个成员在独立基础上的协作需要每一个成员都学会表达及倾听,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理解,还要要求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准备怎样讲更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了合作教学的目的。

第四,学会互助和支持。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是不同于独立学习的所在。会分析解题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讲述中合作者之间的互助可以解决语言障碍。实践证明,来自同伴的互助与支持比来自老师的更有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互助与支持的作用,“同荣辱,共患难”,这样才能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1、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行动研究为主,配合访谈、数据调查、系统分析等方法。

2、研究的价值

“智慧课堂”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师生活动为载体,实现课堂的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培养学生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素质,培育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个性,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使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智慧同构共生的课堂。智慧课堂不是狭义的智力课堂、智能课堂,而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相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随、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构及其教学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效果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获得新知的快乐,真正学会学习。

五、 研究的阶段:

(一)准备阶段:

1、确定适用班:对高一的两个智慧教学班进行教学实验工作,时间为2年。

2、按照要求制定课题计划。

3、进行理论研究,查询相关文件、资料,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二)实验组织情况:

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由仝云峰组长,具体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为郝玉焕、吴利超、胡同娟老师。

(三)研究与试验阶段

1、调查研究阶段

对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进行调查。

2、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确立课题研究的方式与过程。

3、提高教师素质阶段

采取自修、反思、实践、研讨、交流、总结等模式,完善多媒体教学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智慧课堂教学的效率。

4、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5、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发展阶段。

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物理学习能力,促使学习质量全面提高。

(四)经验总结、验收阶段

1、形成新观点、开拓新模式。

2、撰写实验报告。

3、评价验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预计20xx年完成所有预定计划。

2、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物理智慧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4、完成若干篇实验报告、论文或课堂实录等。

七、经费预算

总课题组以及学校教研室提供相关的研究经费和实验器材。

八、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论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熟字加笔画”是一种有效的记字方法。

2、积累ABAB式的词语。

3、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5、重点练习相关的基本笔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书写习惯,并交流书写的感受。

6、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达训练,鼓励学生敢于与他们交流。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的训练。

2、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习惯。

3、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习惯。

三、教学难点

注重口语表达的综合训练

 四、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练习卡。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感受并巩固“熟字加笔画”的识记方法)

引导观察,发现规律,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带读:口、四、古、田、白、由。

2、再读六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后五个字都是给口字加上两笔所组成的。

3、请你也来试一试。(及时鼓励、表扬组成其他字的同学)

4、扩展训练:

(1)试着给口字加上三笔或四笔。

(2)小组学习:自己找可添加笔画的字。

例:“日”加一笔:田、申、白、旦、旧……

加两笔:百、自、早……

(3)小组汇报。

 (二)词语超市。(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特殊形式词语归类积累)

读中发现规律:

1、教师出示词卡,指名带读。

2、请学生再读:发现了什么?(一、三相同;二、四相同,是ABAB式)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出了什么?(体会ABAB式词的强调作用)

4、请学生自己练习读。

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用到过这样的词语吗?

丰富词语积累: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ABAB式词积累到“我的词语库”中。

 (三)选词写话。(口语表达训练)

1、请学生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带读。

3、教师带学生理解词语大意。(提示词语的使用范围)

4、请学生自选词语练习说话。

有兴趣的学生可选用两个或多个词语说句子。

5、指名反馈。(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四)阅读欣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古读。(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请学生再练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4、指名反馈。(配乐朗读)

 (五)作业。

朗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请学生自读所给汉字。指名认读。

2、学习“迟”字。

(1)学生按笔顺自学“迟字”。(了解笔顺规则:先里后外)

(2)重点指导写好走之旁。(三笔写成)

(3)学生练写“迟”字。

3、小组学习:观察其余的字。

(1)重点观察,说一说哪个字比较难写。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二)语文生活。

1、看图思考。

课本第51页图上的猴子、小熊和小白兔举着相机照什么呢?

2、想象训练。

小小的照片能记下美好的时刻。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照片。

3、小组学习。请学生介绍自己照片的故事。

请小组推荐本组说的最好的同学进行汇报。教师指导,要求不要过高,说出给谁拍照,为什么拍照即可。

4、请同学们动笔,把这个拍照片的故事试着写一写。(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写)

(三)作业。把想象的内容写成几句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说明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指导写“怎”、“思”二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本文录音带、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图(一):春天,一棵柳树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棵枣树弯弯曲曲,树皮粗糙,树枝光秃秃;图(二):秋天,枣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枣,全家人坐在树下高兴地吃枣。同学们,你们看大屏幕上这两棵树是什么树?你喜欢哪一棵?为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只要说的有道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谁对谁错,老师暂不表态,一切由学生自学自悟。)

二、回归主体,自读自悟。

(一)学习课文。

1、分组:

(刚才发言中,喜欢柳树的为一组,喜欢枣树的为一组,调换座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学习环境。)

2、学习课文,为下面的辩论作准备。

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不同来读懂课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含意。)

(二)感知生字。

1、听全文录音,边听边划出生字。

2、在小组里把难读的字音,读给小伙伴们听。

3、游戏:秋天到了,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农民伯伯正在摘枣子,我们也去帮忙吧!,请摘到枣子的小朋友,读准字音,同学们举起字卡齐读,正确了,可口的枣子送给你。

4、指导写“怎”和“思”,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扫除生字障碍,为学生自学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再读:用不同符号划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比比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树怎样?——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小枣树怎样?——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7、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分组讨论学习。

1、现在,你是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呢?为什么?

2、再次分组:(喜欢小柳树的为一组;喜欢小枣树的为一组,调整座位。)

3、分组讨论学习:(每组同学为自己喜欢的原因找理由,为下面的辩论比赛做准备,可以从树的外形、性格、用途等方面来说。)

(通过这一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同时又把竞争悄悄引入课堂。)

4、课堂辩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最可爱。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相对而坐,双方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双方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可以根据对方的问题进行质疑。当因某个问题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参与讨论,推波助澜。在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通过讨论、辩论,使学生明白道理。)

三、学生互动。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再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这样,有利于发展同学之间合作关系及友谊,还能使学生获得自尊与成就感。)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学生自由畅谈。

(学生整理知识,交流感受,感悟文学的魅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阅览室是干什么的地方呢?

2、小朋友们,平时你们喜欢读书吗?把你的小手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谁愿意说一说你读过哪些有趣的书?

3、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原来书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怪不得人们常说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贴字)哪位小朋友愿意带着大家读一读这句话?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课件)

(二)了解获得书的途径

新世纪出版社

1、今天,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王老师邀请了两位十分可爱的小朋友和大家一起去逛逛图书一条街,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好!他们来了(课件)让我们也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牛牛遇到困难了,让我们来帮助他,好吗?可是,这两个字我们平时也没见到过,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的好方法,赶快行动吧!谁有答案了?这个词连起来怎么读?(齐读,帖字)

3、它是干什么的地方呢?工人叔叔很辛苦,把书进行排版,打印,最后才能印刷出一批又一批有趣的图书。看来大家平时都很注意积累知识,让我们继续前进吧!(课件)

新华书店

1、咦?这是怎么一回事?我国古代汉字书写起来非常烦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简化,形成现在我们写的简体字。新华书店的简体字是这样的:(齐读,贴字)

2、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新华书店?里面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在书店里买到许多自己喜爱的图书,你还去过哪些书店?

图书馆

1、除了在书店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书,还有哪些地方有书呢?让我们接着去瞧一瞧吧。(课件)他们来到了哪里?(贴字)图和馆也是我们新认识的生字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2、图书馆里什么样?让我们一起进去吧!(课件)这是哪?从阅览室中你可以看到什么?图书管理员把图书分成好多类来摆放,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类?儿童文学类的书大多是写给孩子们看的,像一些童话故事等。你们希望这里面有哪些书?科幻故事是通过想象写的一些科学家幻想故事,比如发生在宇宙。太空中的一些神奇的事情。人物传记常常整本书都是写一个人的,或者写这个人一生当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或者写这个人为国家作出了哪些贡献。记得上学期我们开过一个《学赖宁》的班会,大家还记得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赖宁的故事》就属于人物传记类的书。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每一类中究竟会有哪些书呢?哪一组想知道儿童文学类的?下面我们就来分组读一读每一类中书的名字。小组派代表读。

3、你们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我们学校的藏书室每一类都有哪些书?让我们和图书管理员汪老师一起看看吧!

4、王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非常喜欢读书。我们就来作个游戏,名字叫猜猜看。(进行游戏过程)

5、阅读时要注意什么?

音像店

1、(课件)学生质疑:音像店怎么也在图书一条街里?渗透非文本图书。

你看过或听过哪些非文本图书呢?

(三)办图书馆

1、我们想要读书有这么多地方可以去,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在班级就可以读到好多书呢?

2、小组内展示书。

3、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图书?

4、请同学们拿起你喜欢的书,把书的名字大声的读给你的好朋友或周围的老师听一听!

5、请大家把书放到你们组的书架上面,空闲的时候大家可以读一读书中的故事。

6、总结放书方法。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好多有关书的知识,你们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下课的时候可以把你喜欢的书介绍给你的好朋友。我们看看牛牛想和大家说什么(课件)再见!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2页和第3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借助学生熟悉的米尺和格子图等实物,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在探索交流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交流资料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收集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交流。

如:一袋方便面的价钱是1.2元;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是2.6元……

(二)师出示图片

师:王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看大屏幕。

请你认真读一读,并说一说每张图表示什么含义。

生读小数并结合图说小数表示的含义。

(三)小结

看来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小数(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猜测,实践体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大家伙,(师举起给学生们看)什么呀?(生:米尺)它有多长?(1米)可以干什么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这节课上它的功劳是最大的,借助它我们会掌握很多新知识。

请两位同学合作测量一下课桌的高度及它表面的长度,谁愿意?

两位学生测量,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板书记录:桌子长60厘米多,高80厘米。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生:可以用小数。

小结:在我们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直观感知

1.借助课件,引导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生:1分米)写成分数是几分之几米?(生:十分之一米)像这样的分数也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师:那3分米、7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和小数怎么来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汇报。

生:3分米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三米,也可以用0.3米表示;7分米则是……(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出示。)

师:0.3米里有几个0.1米呢?0.7米里又有几个0.1米呢?1米里面有几个0.1米呢?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师出示米尺教具:谁能在我的米尺上指出0.1米、0.3米、0.7米及0.9米……

生台前汇报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你们太棒了!通过观察以上分数和小数,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形式地强化认识,理解一位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渗透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2.借助直观迁移,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32页图片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生:1厘米)1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一百分之一米)也可以用0.01米表示。那么4厘米、8厘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呢?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汇报整理(课件演示)

师追问:那么12厘米、38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小数呢?谁来老师手里的米尺上指一指呢?

生找,指,并说为什么,那么1米里又有多少个0.01米呢?(100个)

师: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师板书)。

3.直观迁移,独立探究,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33页的图。

生独立思考后完成书中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师追问: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如:0.006,0.015……)

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汇报:分母是1000的分数也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探究、小组交流等方法理解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具体意义,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又一次渗透了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迁移推理。

师:试想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来表示?五位小数呢?

生: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数可以用五位小数表示……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迁移应用,已经对小数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继续推理下去,有助于学生清晰而深入地理解,从而感知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认识计数单位

师:整数有计数单位,小数也有计数单位,你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吗?尝试说一说。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

师课件出示,并要求学生齐读(板书上显示)

追问: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

板书: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然后直接出示,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完成书36页1、2、3题,要求: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基础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总结

1.师: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生畅所欲言。

2.齐读书33页“你知道吗?”内容,了解小数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理解。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小数产生的历史,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书37页7、8题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亲自经历测量活动,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加强了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在教学小数意义这部分时,我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和实物教具相结合,直观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然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我充分借助迁移类推,合理安排引导和放手的时机,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应用文写作批 准 人:范守才 课程代码: 所属系部:旅游系 制 定 人:李静 制定时间:20xx.9.3

二、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学 分:2 必 修 课:是 学 时:36 选 修 课:否 授 课 对 象:12烹饪一、二、三班

三、课程设计

1、 课程目标设计

2、课程内容设计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4、教学进度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