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别让写作走得太远(网友来稿)

文思都 人气:2.92W

山东阳谷实验中学教科室     何传跃   邮编:252300    

课堂教学别让写作走得太远(网友来稿)

在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中,有人指责:十多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竟写不出一篇语言连贯通畅的文章。的确,受“应试教育”、“题海训练”的影响,中学生写作水平下降,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训练的忽视。近一年多来,笔者参与了省、地两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也听了一些“研讨会”组织的观摩课,执教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选用丰富的教学资料,使得课堂教学声情并茂,丰富多彩,气氛浓烈。但有一点是令人失望的,那就是只注重让学生动脑、动口,缺乏学生动手形成书面语言的实际操作。课堂教学与写作离得太远,应当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最基本能力,写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蹴就。有些教师把写作能力的训练,放在每周只有一次的作文课上,这是远远达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的。更有甚者,据笔者了解,有些教师美其名曰赶教材进度,竟连每周一次的作文训练都不能按时去做。试想,如此的语文教学现状,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写说明在谈到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时,这样说:“在阅读训练中兼顾写作与口语交际。”新教材把读写能力列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把读写能力放在了首位。因此,读写结合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写作训练应当融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意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几点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写作训练的建议:

一、摘录词语,组词成段。

教师在上课前,把教材中出现的词语投影出来,然后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用这些词语组成一段话。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在“六神不安、战战兢兢、没精打采、唉声叹气、垂头丧气、心慌意乱、闷闷不乐、脸色苍白”几个词中,至少选择六个,描写一个反面人物,或一个处在痛苦悲哀中的人物。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词语内涵的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词语利用的理解。丰富的词语积淀,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造句能力差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组句训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不应忽视。

二、整合信息,概括要点。

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不只是单单的口头回答问题,而是形成书面语言。比如,学习《〈物种起源〉导言》一文,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书面语言概括作者关于生物变异的观点。阅读是通过言语的输入增加大脑的语言信息,概括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言语信息并按一定的要求筛选、重组言语信息。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吸收他人的言语经验,进而达到丰富自身语言的目的。

三、借题发挥,拓展想象。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材料,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以后,接下去写道:“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就死了。”就此让学生想象:死前的那一个月别里科夫怎么样?写作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是写作的翅膀。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思维等认识的心理因素,有效地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见仁见智,感受评论。

针对教材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或对作者的观点、看法发表评论。比如,《项链》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对作者评述性的这句话,结合自己的感悟加以评论。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有感善发的习惯,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借助教材,续改扩仿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材料,做些续写、改写、扩写、仿写的训练,也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比如,学习《项链》一文,玛蒂尔德最后得知自己为之付出十多年艰辛的那挂项链是假的,小说便戛然而止,让学生续写一段结尾;学习杜甫的《登高》后,把该诗改写成散文;把《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扩写成一段深秋的景物描写的文字等。这种方式,既能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又能多角度有效地起到练笔的作用。

总之,上述几种方式,都可以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它对学生来说不但是受到了锻炼,而且增加了积累,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不应让写作走得太远,只有以写作为目的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