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牛津英语三个教案及分析评价

文思都 人气:1.8W

教师情况: 吴亦佳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 七年级6班

教材片段: 7A Module 5 Unit 1 Jobs people do(第五章第一单元 人们的职业)

时间: 2002年12月26日 下午第1节

地点: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 南楼 四楼

案例描述: 这是一篇由五个小段组成的阅读文章。文章描述一个名叫Simon的学生在上学路上见到街道清洁工人、面包师、报贩、花店老板和菜贩们在清早的忙碌情景。教参上有关于准备阶段须达到的目标描述: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即每一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学生们不能因人们的职业而看轻他们。

吴亦佳老师在要求学生四人为小组一起朗读后,提问: “How many job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短文中提到了几种职业?)”“What does Simon see them doing?(Simon

看到他们在做什么?)”由于书本都是打开着的,学生们轻松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但是,吴老师接下来问的两个问题,引起学生们的思索和讨论。她问道:“Do you want to be a str

eet sweeper? How useful are the street sweepers?(你会当一名街道清洁工人吗?街道清洁工人的工作是怎样的重要?)大多数学生谈到如果没有人做街道清洁工作,将会发生的困难

局面。少数学生表示愿意当一名街道清洁工人。然后,吴老师又问了关于花店女老板的一个问题: “Why does Mrs. Chen get up early?(陈太太为什么天天早起?)”学生们又一次活跃

起来,告诉老师陈太太天天早起是为了到花市取鲜花;为了保证花店有新鲜花供应;为了将花卖个好价钱,多挣钱好养家;多挣钱可以扩大店面,做大买卖; 陈太太天天早起, 是因为她工作很努力…… 吴老师不失时机地提问:“When you grow up will you work hard?(你长

大后会努力工作吗?)”这次,吴老师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回答。

分析与评价: 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是每一个教师都明了的职责,但不是每一个教师

都能做好的一项工作。在发达国家中,每一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的观念,体现在所有的教育阶段中。因为那里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们的能力是有差别的,社会需要各种服务,社会应该让各种能力的人有生存的空间,合作与共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由来已久。四十年前,清洁工人的孩子也许会接父母的班,谋一份固定的职业收入。三十年前,就只有那些不愿去农村的青年才肯服从分配,到环卫所报到。二十年前,有一批因农村城镇化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加入了环卫工作的行列。近十年来,似乎不见有上海人的子女在做街道清洁工作。所以,“你会当一名街道清洁工人吗?街道清洁工人的工作是怎样的重要?”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上海的初中生轻易能回答的。吴老师的问题设计不仅符合牛津英语教材的要求,而且有她的独到之处:她将两个问题放在一起问。引起学生们头脑中轻视街道清洁工人和街道清洁工作的重要性两种观念的冲突。尽管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在那个瞬间得出正确的结论,但他们有可能因此开始思考“不能因人们的职业而看轻他们”。 吴老师后来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向勤奋工作,表面看似乎不再“为难”学生们,有了一个松弛的转机,实际上是让学生们重视面前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

教师情况: 金燕萍,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 九年级1班

教材片段: 9A Chapter 6 Language (第六章 语言知识)

时间: 2002年12月5日 下午 第二节

地点: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 北楼

案例描述: <三只小猪>是来自西方文学的一个著名童话故事。它讲述了三只小猪在猪妈妈的要求下,分别用稻草、木头和砖,建造了不同材料的小屋。稻草屋和木头屋不堪大灰狼的攻击,先后倒塌。最后,三只小猪终于靠砖头垒造的小屋,避免了被大灰狼吃掉的危险。金燕萍老师利用了这个故事的文学内涵,在教学条件状语从句(conditional sentences)时,给学生以较大的联想空间,让学生在有趣的语言情景中,反复操练句型结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共享了英语语言的特殊魅力。

当屏幕上出现了猪妈妈要求三只小猪出外造屋子的彩色画面时,学生开始偷笑。是呀,谁不知道这个故事?可是,金燕萍老师并不打算讲述这个幼儿园孩子也知道的故事。她说:“Mother is asking them to make a living themselves.(猪妈妈在要求小猪们自己谋生。)”规

范的语言适合15岁的少年人的思想。然后,她为第一只小猪用稻草建屋,作拟人化的表述: “

If I build a house of hay, I’ll live comfortably.(如果我造一间稻草屋,我会住得很舒服。)”第二只小猪遐意地骑在木屋的屋顶上吃苹果,金老师听完学生对画面的描述后,晃着脑袋模仿小猪的语气,说道:“If I build a house of wood, I’ll live happily.(如果我造一间木头屋,我会住得很开心。)”当学生们看到第三只小猪建造的砖屋时,他们已经完全被教师引入故事情景,他们异口同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What is the house built of?” “It’s built of bricks.”(“这座房子是用什么做的?”“它是用砖块做的。”) 这时,金老师用严肃的口气模仿第三只小猪,说道:“If I build a house of bricks, I will live safely.(如果我造一间砖屋,我会住得很安全。)”然后,金老师问学生们是否同意第三只小猪的观点,要求他们说出理由。学生们开始议论,他们自然地使用第三人称,讲述大灰狼可以轻易摧毁稻草屋和木板屋,砖头是硬的,如果大灰狼去啃砖屋,它会崩掉它的牙齿……学生们假设着种种可能的结果,不时爆发哄堂大笑。

在欢快的氛围中,金老师对句型结构作了简单的归纳: “The three pigs have told us the real wills. That’s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se sentences.(三只小猪告诉了我们它们真实的愿望,那就是我们从这些句子中能感悟到的。)

分析与评价: 有关条件状语从句的英语语言知识是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比较困难的部分。

牛津英语教材与以往英语教材的不同处,在于早在初二教材曾出现过此类句型,初三阶段则进入巩固和归纳,而且必须用英语思维,使用语言知识于语言情景中。金老师巧设情景,利用学生已知故事的结果,进行语言的迁移。她的这种教学措施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进行了人文教育。

以往,我曾观察过不少有关条件状语从句的教学。由于大多数教师偏重于语法知识的难度处理,往往采用(1)解剖结构(2)分析例句(3)大量练习题,句子的填充、改错、翻译或造句的“三步曲”。甚或有些教师还会让学生同时学习和比较真实条件状语从句和虚拟条件从句,将一些学生的记忆搅得一塌糊涂。我也曾看到有些教师干脆“就地取材”,要学生翻译他现编的中文句子。例如:如果我不早起床,我就会迟到。如果他不做作业,他就不能通过考试。如果我们不打扫教室,教室就会很脏。教师以为自己在做思想工作,这些句子说得很顺溜。学生却听得一点儿也没有兴趣,就象用英语做忏悔。这样的语言课,乏味尚在其次,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必然会消褪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我们要让英语课程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教学资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点上,金老师比其他教师更高明之处在于她能注意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她了解学生可能对三个小猪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孩子的叛逆性情,可能使他们曲解或反对大人的判断)。所以她利用一个大家熟悉的简单故事,让学生用英语来感受其文化内涵,用英语来表述思想,以达到师生、生生互相理解共同提高的目的。而英语语法知识则被作为一种使用的载体,而非教学的主要目的。

案例三

教师情况: 方立萍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 八年级3班

教材片段: 8A Chapter 4 Language (第四章 语言知识)

时间: 2002年10月31日 下午第3节

地点: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 北楼

案例描述: 这是一个关于数字的故事, 涉及到较多的生词和数学计算题。 方立萍老师为了提

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了巩固上一节课所学词汇, 有意识地将讨论引向学生们所熟悉的身边事物。 她给了学生们三个问题:

1. Where can we find numbers? (我们可以在哪里找到数字?)

2. What are the jobs that use numbers a lot? (哪些工作使用大量数字?)

3. Can you name different kinds of numbers you know?(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数字的名称

吗?)

学生们对第一个问题,作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从公交车的站台牌、药品说明、石英钟、饭店价格表、气象预报到火车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举了个例子。方老师频频点头,很欣赏的样子。有了第一个问题的准备,第二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不少学生提到会计、数学教师、营业员、超市工作人员、警察、宇航员等等。当学生们开始回答第三个问题时,有不少人翻书找单词或者向同桌打听单词的读法。此后的回答就比较少了。方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们作了一个数字和它们的名称的配对练习,依靠集体的力量复习巩固已学词汇。方老师接下来要求学生们用4-5句句子谈论有关上海的事,必须使用一些数字。学生们的小组讨论很热烈,他们的发言更精彩。有人提到了金茂大厦的高度,有人报出当天本市的温度,有人说道上海的人口,还有人使用分数报出使用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人数比例……

课后,方老师兴奋得脸涨得通红,连声说:“学生们知道的事真多,我可以在课堂上学到许多东西。”

分析与评价: 有人提出,今日的教师对知识的拥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需要不断更新

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还需要拥有可能有的其它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将中国人的后代培养成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强国建设者。

那么,教师们何时何地去学那些将要提供给学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呢?不定期的师资培训、校本培训固然必不可少,专家指导和自学进修也是经常所需,但是还有一条“博采众长”、向自己的学生们学习的“捷径”。

牛津英语教材有很多新的题材,中老年教师有生活经验但词汇量有限,青年教师语言丰富但阅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想做到有“一桶水”的提前量尚且不容易,更何况会遇到很聪明、很活跃、很有见识的更年轻的群体。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比教师们学得更快更多。面临这样的局面,我们的教师如果还一味以“先生”自居,总想着去教别人,往往会遇到尴尬的场面。莫如改变理念,放下架子,起个引导的作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互相学习。

现在,方老师经常说:“我从学生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象方老师那样尊重学生们的脑力

劳动、注意帮助学生观察世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发挥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教师,

必然能较好的与学生们沟通,得到学生们的理解和支持。

以上三个案例反映了我区牛津英语教学实践中比较好的教学发展趋势,也是我和附校大多数英语教师经常向全区初中英语教师宣传的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