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汇编十篇

文思都 人气:2.78W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汇编十篇

说课稿 篇1

“美术”就是“美的艺术”或“美的技术”。美术是在技术的基础上追求“美观”的综合。而美术课就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美育课。既然美术课的技术性很强,那么,在实际的美术课堂上,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如何把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有效的结合 ,是值的我们好好学习的。

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在绘画技法要求上降低了很大的难度,而《大家来运动》这课如果不能撑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是无法完成本课的目标,也无法呈现出一堂好课。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和观察人在运动时的动态规律,使学生在感受生活乐趣之中,学会画生动的人物动态呢?接下来我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说一说:

《大家来运动》这是小学第四册第十八课的内容.

艺术源于生活.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本课旨在通过“运动”这个题材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欣赏、探索、创作、评价活动,从而认识到运动的美、健康的美,意识到运动的重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感知、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在参与美术、文化的交流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大家来运动》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动态特点。

2.初步学习表现人物的动态。

3.通过对人物动态的描绘,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运动场上及生活中人的运动动态,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美及健康的重要。

难点:对运动中人物动态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 用游戏导入,用音乐激趣,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用音乐与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绘画积极性,让学生有学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在游戏中体会运动的快乐。

二、 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中快乐的接受运动中人物的绘画技法,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美术好情感。

1、 用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脑海中形成各种不同运动中人物的姿势。引导学生欣赏比较、自主探索、发现运动中的人物有什么特征

2、 借用小木头人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中的人物的特征。图片只是一个初步的印象,用小木人来总结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运动中人物在运动时身体哪些部位是有变化的。

3、 让学生通过简单练习初步撑握绘画技法。

通过前面两步其实学生绘画欲望己经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参与游戏和作简单的绘画,恰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感受到画运动中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而比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试着画运动中的人效果要好些。

在做简短评价时解决学生很容易犯的错误:同一种运动中人物的动态是有很多种的,老师只是呈现了一个瞬间,再次借用小木人来加以说明,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4、 用猜猜看的添加游戏完成本课的提示。绘画运动中的人物时应画出运动器具的要求。让学生明白绘画运动器具的重要性。并且教学生如何把前面简笔画的人物,过渡到穿上衣服具体的人物的画法。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撑握了运动中人物绘画技法。

三、展示、评价、延伸

1、用特别的报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用绘画的形式来报名自己想参加的运动项目,最后剪好贴到黑板的报名表上。

2、组织引导评价:从人物的动态、衣服的色彩否有创意、人物的大小比例等方面评价。

3、通过身边的例子,生病和健康的两个孩子来对比,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运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用公园的雕塑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运动中的人是美丽的。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美及健康的重要。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黄山怪石》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教材,是一篇内容有趣、语言浅显的游记。课文写的是小作者与父亲一起游览黄山,对黄山千奇百怪的石头情有独钟,通过对黄山怪石的描写,使读者体会到了黄山石头的奇特、有趣。

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节中爸爸的话,前一句运用比喻的方法写黄山的怪石千奇百怪,姿态各异;后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黄山怪石栩栩如生,情态逼真的特点描绘了出来。既概括了黄山怪石的特点,统领全文,同时,下文中(3-7节)“飞来石”、“神仙晒靴”、“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猴子观海” 五个景点的特征又都能从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另外,课文描写黄山怪石的语句生动传神,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黄山怪石的奇趣,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因而也是提高朗读和训练说话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学生比较天真且活泼好动,学习的情绪、兴趣易受外界物质刺激的影响。经过3年的小班化课堂实践,学生基本上能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另外,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情朗读和积累课文语言,初步了解黄山怪石的奇特景观,并对大自然这种巧夺天工之作表示由衷地赞叹,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积极愉快地投入以朗读感悟、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活动中,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喜欢语文,并不断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中描写黄山怪石的语句,正确把握黄山怪石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黄山怪石的句子。

3、学做小导游,能用生动的语句描述黄山怪石。

a。学有余力的学生能仔细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黄山的怪石。

b。中层学生能展开合理的想象,灵活地运用文中的语句或句式,形象地描述其它的几块怪石。

c。学有困难的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语句,具体生动地描述课文中的五处景点。

4、初步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感受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

2、以“怪”字为突破口,通过朗读感悟,准确体会黄山怪石的特点。

3、在合作学习中,用找关键词语并理解对方法,明确课文是如何写出这个“怪”字的。

4、在积累课文描写黄山怪石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语句描绘怪石。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黄山怪石的特点。

2、学做小导游,能用生动的语句描述黄山怪石。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真正做到像叶澜教授所说的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对于《黄山怪石》这样一篇课文,学生基本能通过自学、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课文的意思,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在课前就不动声色地出示一份黄山招收小导游的启示,学生们通过观看议论,激起了好奇心,树立竞争意识。课堂上以招聘小导游的形式,把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兴致勃勃地学习课文,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合作学习,体验成功

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由此可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教师应是学生的领航者、组织者。因为课文内容有趣、语言浅显,所以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的学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里,不仅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且学生在自读讨论中,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就表明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要重视小组里每个成员的力量与智慧吗?更不用说,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飞来石”、“神仙晒靴”、“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猴子观海”五块怪石的环节中,我采用了按兴趣分组合作学习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自己的自主选择,请他们通过相互合作,着重探究一块石头的奥秘。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合作中体验欢乐,在探索中体验成功。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素养。

当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我们的小组汇报形式也是灵活多样, 有邀请合作法、竞赛抢答法、相互探讨法等;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是小组的。

3、以读为本,感悟积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读“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课文,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思维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各种形式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积累。为了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我还把朗读、观察、想象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在朗读之后,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既帮助学生感悟理解了语言,又丰富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同时还进行了语言表达训练,—一举多得。

4、拓展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更要为学生设计些创造性思维训练,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

进行深邃的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选小导游级别,仿照课文描写怪石的方法(名字、样子、位置等)用自己的话或书上的语句(句式)来介绍黄山的怪石的说话练习。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投入到充分的准备当中去。在此过程中不仅促使学生内化了课文的语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而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想象能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同时又照顾了不同学生的表达水平。

5、运用媒体,直观形象

媒体以其自身的优越性,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乐趣。它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情画意,它在带给学生听觉、视觉上极大的享受时,又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我班学生大都没有到过黄山,没有看到过黄山的怪石,通过媒体演示,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和真实性,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近距离地感受到怪石的有趣、神奇。多媒体的演示,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又为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直观视野,丰富了直观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春风》是北师大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主读课文。该单元以“斑斓春色”为主题。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确立的单元目标是要注重诵读,感受作者融会在景物之中的深沉的情感,要从品味优美的语言入手,同时要能感受景物特点。

《春风》是林斤澜的一篇散文,当代作家林斤澜老先生,经常活跃在故乡的江南和工作的北京两地之间,对江南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感受和认识,在这篇文章里他用江南的春风同北国的春风作对比。对北方的春风先抑后扬,用“粗犷豪放、”的语言把自己对北国春风别样的体会,抒写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北国春风的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歌颂了它的勃勃生机,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

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认识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

3、品味本课精彩的字句。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对课文的诵读,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2、分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语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时数: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多媒体教学。

二、说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

1、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直观、形象、自然的春

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采用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做到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得主人,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采用探究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特别是本文的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深刻体会,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四、说学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听课文朗读录音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美好的春天总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同学们,你们脑海中的春天是怎样的?春风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发言,之后出示几张春景图片)

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出示课题作者)(出示教学目标)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消除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简介作家

林斤澜是当代的作家,作品以短篇小说居多,讲究构思立意,别具一格,林斤澜是南方人,建国以后在北京工作生活。

(三)读《春风》,品语言。

1、听读课文

(1)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

(2)仔细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听读后选择自认为最有把握读好的段落,模仿朗读。

2、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以下问题

(1)作者的笔下描写了哪儿的春风?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句子。

(3)作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自己喜欢北国之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该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春风”有个总体印象,初步感知全文。)

3、再读课文 讨论:

4北国春风来临后自然界有什么变化?

5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北方的春风的。 6“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针扎。”

7“轰的一声,是哪里的冰河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4、比较探究

概括江南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的特点。温暖轻柔和悦,粗犷豪放猛烈迅疾强劲有力。你喜欢江南的春风还是北国的春风?

(四)体会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品表现手法。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北国的春风描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把对北国春风的怀恋和赞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小结:在这篇文章作者抓住江南春风的怡人轻柔和北国春风的豪迈粗犷用江南的春风同北国的春风作对比,突出北国春风粗犷豪放猛烈迅疾强劲有力对北方的春风先抑后扬,要想理解这一手法,让学生体会。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歌颂了北国春风表达了对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赞美之情。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本课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学习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本节课就“图形与几何”进行讲解。根据大纲要求,有关本节课内容需要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并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三视图,并掌握三视图的画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2.在教材中的位置:

《三视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第二节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平行投影、正投影、中心投影以及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

2、本班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突破。

三、说目标

1.通过探究与学习,理解视图、三视图的概念,掌握三视图画法,能够进行三视图与几何图之间的转化。

2.感受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通过对三视图的分析,(采用实物模型)以小组探究的方法掌握三视图的基本画法,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外显,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三种视图才能确定一物体,启发学生认识问题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注重引导与启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法和体验学习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掌握学习重点。由于本节课知识相对较抽象,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所以在教授过程中采用直观的演示法来突破知识抽象性这一难点。对于较简单的理论概念,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采用讲授法。

2、学法: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尽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角”,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学画三视图时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

以古诗《题西林壁》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设计意图】切入主题,激发学习兴趣,另外也能展现学科间并不是孤立的,有其互益性,数学也可以充满文学是色彩

2、讲解“视图”的概念

结合上次课所学的“正投影”的概念延伸到“视图”的概念。

【设计意图】新知与旧知结合,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3、用图片展示三视图在生活中和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通过三个方向的视图,就可以确定一物体,引出对三视图的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三视图的组成

4、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说明三视图的形成过程,与此同时讲解“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概念;将三种视图之间的位置关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及大小关系的推演过程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用直观的动画演示来完成这一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5、本节课重点内容为掌握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画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将学生分为十组,每组4-5人,将“四棱柱”“三棱柱”“圆柱”“圆锥”、“球体”的实物模型分发给各组,其中每两个组所发模型相同,向学生说明任务要求。

活动任务:小组成员讨论,探索如何将立体图的三视图画出来。五分钟之后,从所画立体图相同的两个小组选出一组将小组成员讨论出的三视图画到黑板上,另一组在此过程中仔细观察,并对其进行评价。

根据学生所画三视图情况,引导学生总结画三视图的步骤(正投影、找位置、定尺寸)及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重点说明画三视图时的细节问题,如看不见的边用虚线表示、尺寸的确定与实物一一对应(严谨性),总结寻找画几何体三视图的规律(柱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都为矩形、圆柱和圆锥的俯视图都为圆形,但圆锥俯视图中间有一黑点、球的三视图都为圆形)。

【设计意图】画三视图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组合作探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6、在PPT中由逆推法逐一呈现主视图、主视图+左视图和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几何体,训练学生由视图到立体图的转换能力,进一步说明确定一个立体图形需要三种视图来描述。

【设计意图】几何体与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是本节课的难点,用逆推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的方法,易于学生接受

7、课堂小结

视图的概念

三视图的概念

三视图的位置关系及大小关系

画三视图的步骤

【设计意图】梳理归纳本节课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加深记忆

8、情感价值观教育

猜猜他们是什么关系?

看问题不能只看单方面,同学之间相处也是一样的,要从很多方面看待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你看到每个人都有很多优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

六、说板书

七、说评价

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反馈情况,以及学生小组讨论后所画三视图的情况,判断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2、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加入了小组之间互评的评价方式

本节课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说特色

1、打破学科界限,将语文与数学,工程学与数学相结合

2、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化抽象为具体

3、将信息技术灵活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

4、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配相应的任务,如将较简单的画出“球体”的三视图分给能力稍差的小组

说课稿 篇5

培根《论厄运》与周国平《直面苦难》属于同一个板块“苦难中的尊严”,两文均为哲理散文,篇幅不长,但要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难度较大。本节课的设计是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探讨,以提高问题研讨的能力,加深对苦难的认识为目的。所以在设计时,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每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左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下面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师: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点拨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

生:齐答“逆境”。

师:展示学习目标:

1、品位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师: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幻灯片展示)

生1: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生2: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我喜欢这两句,它不仅说出了幸福的生活来源于厄运中激发出的坚忍的美德,更以比喻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文采。

师:点拨——这两句话的确写得不错,可是它是不是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句呢?

生3:不是。它说得太形象了,特别是第一句,根本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

生4: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生5: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师:点拨——这位同学很会找,这句的位置是本文的末句,肯定是个收束文章的关键句。

师:引导小结——同学们找得已经很全了。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大家想一想,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生6:要“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师:很好。板书以上三个词。

师:速读(3分钟),思考《直面苦难》中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幻灯片展示)

生7:①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②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③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师:点拨——依行文思路看①句是作者要谈论的话题吗?

生:(齐答)不是。

师:这位同学的②③句,都包含了作者的观点,找得还是挺准的。但是用原文能把作者的观点完整表达出来吗?这两句的含义有没有重复呢?

生8:不能完整表达,含义有重复,其实合并两句即是一个完整的含义: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师:这样已经找到了一个观点了。另外两个呢?大家可要找准关键位置。

生9: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师: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生10: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师:同学们对两文的格言警句揣摩得很好。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现在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生:大声朗读并背诵格言警句。

师:小组讨论(8分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幻灯片展示)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夏夜多美》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它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姑姑弯下腰救它上来,热心的小蜻蜓牺牲休息时间,在萤火虫的带领下,把小蚂蚁送回了家。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夏夜美丽的荷塘夜色,更被小动物们相互关爱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感人,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温情,是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佳作。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夏夜之美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美。

二、说教法

阅读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首先大胆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夏夜中进行学习。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感悟,使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心灵受到熏陶和触动,感受夏夜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学会关心别人,培养良好的品质修养。教学方式上以“导演和演员”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表演课本剧。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提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途径。评价方式上,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由传统单一的教师对学生评价转变为学生互评、学生评价老师,从而培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别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激发其自信心、成就感。

三、说学法

以读为载体,感悟文本。初读时,要求读准音,读通课文。再读时,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初步感悟夏夜不仅景美,人物的心灵更美。细读时,引导学生从“喜欢谁”入手,感悟睡莲是如何关心帮助小蚂蚁的。通过朗读、理解、想像,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情感,感受夏夜“内在”的美,体现阅读的层次性。朗读采用自读、齐读、引读、边演边读等形式,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朗读感悟文本,在反复的朗读中读通课文,理解内容,而且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互助学习

四、欣赏范读,体会感情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画出你眼中美丽的夏夜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复习生字

有一天,蚂蚁妈妈带宝宝们去公园里锻炼身体,瞧,他们正在练习跑步呢!在每一条跑道上都有一些关卡,读出了卡上的字才能过关。哪一组小朋友愿意帮帮他们啊?

过渡:天都黑了,可蚂蚁妈妈的另一个宝宝还没有回来,它到哪去了呢?

(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在情境中巩固识字,既扫除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又很自然地引出文中的故事。同时结合了本文中心,让孩子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二、想像朗读,激发感情

1、想象读:闭上眼,听老师读,你听到了哪些小动物?(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交流,粘贴带名字的小动物图片,学生边看图,边读出词语。

三、自读自悟,读出感情

1、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2、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话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并告诉他,你为什么喜欢。

3、反馈交流。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悟。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反馈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四、创设情境,指导表演

这么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吧。

1、在这美丽的夏夜里,公园里静悄悄的,大家都睡着了,池塘里的睡莲也闭上了眼睛……突然,怎么了?

找两个学生演蚂蚁和睡莲。(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鲜活的情景,通过表演,加深对字词的理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课文内容。)

2、爸爸妈妈找不到小蚂蚁,该多着急啊!这时,谁来了?找学生扮演蜻蜓。

3、天太黑了,见不到路怎么回家?找学生扮演萤火虫。

4、旁白: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欢呼状)

(穿针引线地使故事情节自然发展。)

5、出示:星星看见了,高兴地眨着眼。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在师生共同读演中感受到小动物之间互帮互助的真挚情感。)

6、组长分配角色,小组试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演。(之前的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小组再演,让每个孩子都亲身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这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喜欢小动物、对分角色朗读表演感兴趣。)

7、展示表演。

五、深入感悟,深化体验

1、指读14-16自然段;借助动画、音效,集体诵读,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地辅以动作。(利用多媒体动画、音效以及学生自己做动作表演诵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

2、是啊,夏夜多美啊!碧绿的河水,粉红的睡莲,青青的假山,绿绿的草坪,美丽的鲜花,闪闪的星星。读完了这则小故事,你觉得还有什么比这景色更美?生结合各种小动物具体说说“心灵之美”。(用优美的语言再现故事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熏陶,得以深化。同时,积累语言,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六、感悟,小结

1、读完了课文,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小道理。让语文学习成为孩子们学会生活的一种能力。)

2、老师相信你们会成为外表美,心灵更美的好孩子。

七、课外延升,拓展思维

1、夏夜很美,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你画的夏夜美不美呢?请大家先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小组里的同学,然后选出你们认为画得好又说得好的小朋友上来说一说。

2、小朋友们不仅读得好,画得好,说得也棒,大家能把刚才所说的美丽的夏夜写下来吗?

(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拓宽了学生想像的思维空间。将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延升,以画促话,给学生的心灵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让其个性在绘画与解说中充分张扬。)

说课稿 篇7

目标:

1、能围绕中心话题,用较连贯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见解。

2、激发同情弱者,关心他人的情感。

3、养成在小组讨论中轮流说话并耐心倾听的习惯。

准备:幼儿制作的七色花

过程:

1、师生共同回忆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帮助自己实现什么愿望?

请幼儿分组讨论,说完自己的愿望后,自己撕去一片花瓣。

2、集体分享交流

各组推荐代表,向大家说说自己的愿望。

——在你认识的人中,你想帮助它们试验什么愿望?

每个幼儿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没说完一个,就撕去花瓣。

最后幼儿数数自己手中还剩下几片花瓣,还有什么打算。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图形与几何范畴。是在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懂得面积比较方法的多样化。同时,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让他们知道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面积单位的多少来确定的。这样,也为学生自己探索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本课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主要内容,结合自己实际教学经验,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积累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空

间观念,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索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合作

探究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难点是知道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一定会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因此根据本课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积累活动经验。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自己周围的平面图形,形成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应该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全员参与,充分体验。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交流碰撞中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对独立图形面积的比较难度不大,但是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比较有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已经有一些等积变换(是指不改变图形大小只改变图形形状的变换)的意识,应以生生互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在操作中进行猜测、反思、验证,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

3.评价激励调动学习兴趣。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总是异常灵动,语言总是丰富多彩,因此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我都会给予认可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环节设计及意图

这节课的设计,我以活动贯穿始终,先是让学生独立找出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接着小组合作找出组合的面积相等的图形;然后是出入相补原理的介绍及延伸学习,最后在巩固练习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些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架起了思维的桥梁,从而实现空间观念的提升。同时,我的设计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一)以数学方法为明线,数学思想为暗线,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本节课,以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观察法、数方格、平移、翻转、轴对称、等量代换等为一条明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发现比较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二)加强操作感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两次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次是独立探究“一个图形和另一个图形面积相等”;第二次是合作探究“两个图形组合的面积和另一个图形相等”。课堂上,借助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帮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只有通过动手操作,从而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深化空间观念。

(三)丰富空间想象,提升空间观念。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升华。本课设计中,我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地想象的机会,不断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生提出1号和3号可以通过平移进行比较,我马上提出:“请大家想象一下,1号图形平移到3号的位置,会出现什么情况?”先让学生想,再进行验证。尤其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我更加突出想象力的培养,有一道选择题是“下面的哪个图形可以由左侧的两个图形拼成?”我没有直接给出选项让学生去选择,而是先抛出问题“想象一下,由这两个图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升空间观念。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为了能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突出重点,我力求板书合理、美观,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初步设想,真实的课堂可能会有更多的精彩生成,我也会根据学情灵活调整,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给每位学生以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附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的面积

SA=SB SA+SB=SC

S1=S3 S2+S5

S2+S6 S8=S9=S10

S5+S6

S2=S6

S5=S6 S2=S5=S6 S1+S3=S7

S2=S5

S8=S9

S9=S10 S8=S9=S10

S8=S10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活见鬼》。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围绕“破除迷信”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我所执教的《活见鬼》是这一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一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诙谐的文言文。它从反面讲述了一个怕鬼、被“鬼”吓得魂不附体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并没有鬼,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文章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课后附有对应的译文。

本册教材中虽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称为“古诗文”,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很难把握教学目标。把握得过低,无法达到编者选编的目的;过高,则会拔苗助长,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该如何正确制定它的教学目标呢?我想,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求,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

的语言文化;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中学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三是借助译文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由于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即文言文同译文一起出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6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内容,在反复诵读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采取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2、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适当讲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2、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并没有鬼,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同时,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同时,《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的模式为: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模拟表演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在“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

熟读”的过程中,“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启迪”。而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但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因此,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的层层递进,把教学设计为“读准字音、读懂课文、读出韵味”三个层次。 上课之初,我先通过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谁听过鬼的故事吗?那你觉得鬼会长什么样子呢?”然后观察甲骨文“鬼”字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揭示课题《活见鬼》。

1.在“读准字音”这一环节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准文言文字词的读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我指名学生朗读进行正音,再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对照自查,同时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读时语气缓慢并富有韵律的特点,为他们营造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2.在读准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们“读懂课文”。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及主要人物(持伞人和投伞人)。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的译文自主理解课文意思, 然后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理解的情况。首先是师生对读,由我读一句白话文,找学生读出相应

的文言文,经过一段帮扶之后,就改为生生对读。这种相互对照既解决了对故事内容的重复讲解问题,也使学生对古、今语言的差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3.读准、读懂后,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熟读成诵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为此,我又将读好文言文,安排成了三个步骤:一是根据意思,读出停顿;二是根据想像,读出思考;三是根据体会,读出韵味。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停顿已经有了初步印象。而读懂文言文时,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检查,学生会发现文言文中一两个字也可以表示一个词甚至一句话。这时顺势引导他们体会在朗读文言文时,我们不但要断句,也要断词。只有学生正确地读通、读顺文章了,他们的初步感知才会更加准确、有效。

4、但是,仅仅会断句,还不能算读出了文言文的真正韵味。而为了更好地指导他们朗读好文言文,可以采用边朗读边想像的方式,以读促思,以想促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自然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教学中,我打算引导孩子们通过想像进行品读。例如对二人同行的场面,我着重让学生想像和交流他们在每一时刻的心理活动,让他们对二人疑神疑鬼感同身受;(板书“疑神疑鬼”)对二人相见的场面,我让学生想像和交流当时二人的神态、语言,体会他们当时的恐惧和狼狈。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以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及应用表达能力。通过想像、表达和表演,实现对语言文字

说课稿 篇10

说设计意图:

夜晚,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在成人的眼里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更不要说会想到去品尝一下月亮的味道了。但是在这则故事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被幻化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在孩子们的眼里,它像极了一片香喷喷的薯片,还像极了一个圆圆的黄色的饼。而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为了能吃到那美味的月亮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在“够”月亮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叠罗汉”的执著和合作精神令人感动,故事中小动物们那可爱的“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精神,对孩子们来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班内幼儿的发展情况,再加上科学活动《月相变化》中对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已有了解。基于幼儿的已知经验,借助绘本故事对幼儿的吸引力,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来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画面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学习用语言进行交往,并展开大胆的想象。

说活动目标:

1、根据图画线索大胆猜想故事情节及小动物的对话,并用连贯、完整的语句表达出来。

2、理解故事内容中蕴藏的童趣,能对故事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表达。

3、感受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说活动准备:

1、PPT\图画书《月亮的味道》、音乐磁带。

2、图片:月亮、乌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狮子、狐狸、猴子、老鼠。

说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发想象。

1、猜谜导入:“有时像圆盘,有时像镰刀,白天藏起来,晚上才出现。”(月亮)

2、(出示图书)我这里有一本书,是和月亮有关的,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吧!“书上的月亮像什么?”这本书的名字是?(《月亮的味道》)“如果真的能吃到天上的月亮,你想象一下月亮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3、让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动物们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二、阅读图书内容,幼儿观察PPT图画书。

1、观察PPT的第1页,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

(1)、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黑夜里多少双眼睛?请大家数一数?(九双眼睛)有几只小动物吗?(九只小动物)

(2)、他们会是谁呢?为什么?

(3)、他们在黑夜里望着月亮在想些什么?(引导幼儿猜测故事内容)

(4)、教师小结: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夜空。动物们都仰着头,望着月亮。看得真专心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小口啊!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2、观察第2-5页引导幼儿了解小海龟下定决心要去摸月亮并请大象、长颈鹿帮忙。

(1)、第2-3页: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够月亮。“海龟够到月亮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海龟够到月亮?它的好朋友是谁?那它会怎样邀请它的好朋友帮忙?”教师示范海龟所说的话,幼儿观看画面。

(2)、第4页: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看见了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月亮轻轻往上一跳,大象还是够不着怎么办呢?。会请谁来?他们会说些什么?

(3)、第5页:长颈鹿是怎么做的?月亮有怎么做?还是够不着怎么办?

3、幼儿讨论:“它会请谁来帮忙?”幼儿观看PPT中出示的小动物,并分组讲述小动物、月亮之间的对话,了解6-9页图画书的内容。

(1)、长颈鹿是怎么做的?够到了吗?他会请谁来?会说什么?

(2)、教师出示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分组讲述。

(3)、幼儿扮演小动物邀请帮忙,并学说对话。

4、幼儿观察幻灯片第10页教师提问 “小老鼠能够到月亮吗?为什么?”“月亮在想什么?什么样的表情?”

5、幼儿观察第11-12页图片了解小动物够月亮的方式“叠罗汉”和规律。

(1)、最后谁够到月亮了?为什么小老鼠这么小能够到月亮?

(2)、小老鼠会怎样分享月亮?那月亮会怎样?

(3)、出示贴绒图片引导幼儿巩固对小动物够月亮方式的理解。“够月亮的小动物都有谁?”“小动物是怎样够到月亮的?”“看到小动物们够月亮你感受到了什么?”

(4)、观察12页“小动物们都怎么了?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内容,感受体验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

1、幼儿观看PPT教师完整讲述至小动物们相互合作够到月亮。

2、讨论:“动物们愿望实现了吗?”“那月亮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味的?为什么?”

3、引导幼儿思考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好处与价值,让幼儿懂得分享后大家的快乐与惬意。

四、引导幼儿欣赏故事的结尾,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和无限的思考。

1、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图片,提问引导:“最先够月亮的是谁?接下来的是谁?它是怎么邀请小动物的?说了些什么?”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2、讨论:“夜晚有几个小动物看着天上的月亮?”一起够月亮的小动物有多少??还差一个会是谁?

3、“小鱼在想什么?” “你能帮助小鱼解开疑问吗?那你会怎么说?”

4、“你喜欢这个故事里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五、教师小结:“月亮”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讲一个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吗?引导幼儿开发想象创编和“月亮”有关的故事。